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
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
译文
地上长满了如丝的绿草,树上开满了烂漫的红花,已是暮春时节了。
莫说你不回来,即使回来,春天也过去了。
注释
蔓:蔓延。英:花。
无论:莫说。 歇:尽。
赏析
这是一首乐府诗,《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一类。魏晋以来,文人创作乐府诗往往有一个特点:总是围绕着“古辞”(汉乐府)打转转,或拟古辞,或以古辞为引子生发开去(当然也有弃古辞于不顾而自铸伟辞的)。这种从古辞中寻找“母题”使创作上有所依傍的作法,已形成一个程式。南朝诗人写乐府诗虽然也依这一程式,但却出现另一种倾向,他们有时撇开汉乐府古辞,而直接上溯到《楚辞》中去寻找“母题”。比如,南齐王融和萧梁费昶都写过一首《思公子》,中心题旨就是采自《楚辞·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谢朓的这首诗也属于这种情况,其“母题”出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也就是说,诗人的创作灵感获自《楚辞》,而所写内容则完全是现实生活中的感受。在古老的“母题”之中,贯注了活生生的现实内容。
蔓,蔓延;红英,即红花。春天,绿草如丝,葱葱茸茸,蔓延大地,绘写出一派绿的世界;各种各样的树上,红花竞放,绚丽夺目。绿的氛围,红的点染,在鲜明的对比之中,烘托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窈窕少女,目睹此景,心伤离情,不禁怦然心动,情思缱绻,不无惆怅地发出了感叹:“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意谓:且不要说心上的人儿不回来,即使等到他回来,那绚丽的花朵早已凋谢了,那大好春光早已白白地流逝了,我那美妙的年华也早巳悄然飘去了。红颜难久持。这里,诗人不主要写少女如何急切地等待着情人,如何急不可耐,而是着重写她对于红花的珍惜,对于大好春色的留恋,由此描写出她思君、恋君的春一般的情愫,流露了“美人迟暮”的怅然之情。如此写来,就把主人公的心态从一般的少女怀春,从感情的倾诉和宣泄,升华到了一种对春的珍惜、对时的留恋的理性高度,渗透出一种强烈的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这样,从景的描绘,到情的抒发,再到理性的升华,三者水乳交融般地融汇在一起了。所以,这是一首充满了生命意识的景、情、理俱佳的好诗。
诗虽短小,艺术风格却颇具特色,体现了齐梁间诗歌创作雅俗结合的一种倾向。首先,从《楚辞》中生发出来的母题,显而易见带有文人的雅、艳色彩,暗示了它与文人文学的关系;但诗人却用南朝乐府民歌五言四句的诗歌形式,来表现这一古老“母题”,这便将原有华贵、雍雅的色彩悄悄褪去,淡化,使之在语言风格上呈现出清思婉转,风情摇曳的特色。其次,诗写春的景色逗引起春的情思,因景而生情,情景相生,短章逸韵,风姿绰约,这原是南朝乐府民歌的本色,是“俗”。然而在描写笔法上却颇具匠心,诗人在绿的氛围中缀以红花的点染,巧笔对比,着意渲染,流露出文人精心构制的痕迹,表现出“雅”。雅俗结合,创为佳构。另外,诗的用韵也值得一提。诗用仄韵,短促,急切,对表现出主人公惜春、惜时的时不我待的急切心情,起到很好的作用,呈现出语浅意深、韵短情长的艺术风貌。
置酒登广殿,开襟望所思。
春草行已歇,何事久佳期。
猜您喜欢
群分未辨,类聚兹式。
天眷休明,且求至德。
御繁实简,制动惟默。
官府百王,衣裳万国。
中叶遭闵,副内多违。
悠悠灵贶,爰有适归。
于昭睿后,抚运天飞。
凝居中县,神动外畿。
悬象著明,离光乃位。
我有储德,徽猷渊备。
长寿察书,龙楼回辔。
重道上庠,行遵儒肆。
朝阳有干,布叶萋萋。
思皇威矣,鹓羽高栖。
出驰先辂,入秉介圭。
瞻秦望井,建鲁分奎。
求贤每劳,得士方逸。
有觉斯顺,无文咸秩。
万箱惟重,百锾载恤。
屈草戒谀,阶蓂纪日。
文教已肃,武节既驰。
荣光可照,合璧如规。
载怀姑射,尚想瑶池。
濯龙乃饰,天渊在斯。
作乐顺动,实符时义。
上春初吉,亦留渊寄。
红树岩舒,青莎水被。
雕梁虹拖,云甍鸟跂。
高悬甲帐,周褰黼帷。
长筵列陛,激水旋墀。
浮醪聚蚁,灵蔡呈姿。
河宗跃踢,海介夔跜。
弱腕纤腰,迁延妙舞。
秦筝赵瑟,殷勤促柱。
降席连緌,称觞接武。
稽首万年,献兹多祜。
天地既成,泉流既清。
薄暮沾幸,属奉文明。
将标齐配,刻扫秦京。
愿驰龙漠,饮马悬旌。
上客光四座,佳丽直千金。
挂钗报缨绝,堕珥答琴心。
蛾眉已共笑,清香复入襟。
欢乐夜方静,翠帐垂沈沈。
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
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女子弄文诚可罪,那堪咏月更吟风。
磨穿铁砚非吾事,绣折金针却有功。
闷无消遣只看诗,不见诗中话别离。
添得情怀转萧索,始知伶俐不如痴。
选旅辞轘辕。
弭节赴河源。
日起霜戈照。
风回连骑翻。
红尘朝夜合。
黄沙万里昏。
寥戾清笳转。
萧条边马烦。
自勉辍耕愿。
征役去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