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兵春尽回,独上单于台。
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
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
欲向阴关度,阴关晓不开。
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辛文房《唐才子传》载:“疑《登单于台》及《蓟北书事》诸诗,皆系落第时北游燕云边地之作,至早亦应作于年轻时。《郡斋读书志》所载恐误。”则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张蠙(pín)早年游塞外,观黄河,望阴山有感而作。
译文
春日里无战事士兵都已返回,我独自一个人登上了单于台。
白炽的太阳从大地内部升起,奔腾的黄河从远天之外涌来。
黄沙翻滚纹痕好似大海波浪,狂风呼啸响声疑是平地生雷。
很想跨越阴山关隘看个究竟,阴山关隘虽已天亮门户不开。
注释
边兵:守卫边疆的士兵。单于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西,相传汉武帝曾率兵登临此台。
地中出:从平地升起。
沙翻:沙随风翻滚。响疑雷:响声如同雷鸣。
阴关:阴山山脉中的关隘。阴山是汉代防御匈奴的屏障,绵亘今内蒙古自治区。
赏析
张蠙早年曾游塞外,写了不少边塞诗。单于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西,相传汉武帝曾率兵登临此台。这首诗,描写边塞风光,语句浑朴,境界开阔,虽出于晚唐诗人之手,却很有些“盛唐气象”。
首联是全诗总领。“春”字和“独”字,看似出于无心,实则十分着力。春日兵回,边关平静无事,乃有登台览物之逸兴;虽曰春日,下文却了无春色,更显出塞外的荒凉。独上高台,凝思注目,突出诗人超然独立的形象。
“”一轮白日,跃出平地,写它喷薄而上的动态;千里黄河,天外飞来,写它源远流长的形象;“白日”、“黄河”对举,又在寥廓苍茫之中给人以壮丽多彩的感觉。白日出于地中而非山顶,黄河来自天外而非天上,一切都落在视平线下,皆因身在高台之上的缘故。
颈联继续写景。两句比喻,牢牢把握住居高临下的特点:居高,所以风急,所以风如雷响,惊心动魄;临下,才见沙痕,才见沙似浪翻,历历在目。不说“如雷”而说“疑雷”,传神地写出诗人细辨风声的惊喜情态。而白日、黄河、沙浪、风声,从远到近,自下而上,构成一幅有色彩、有动态、有音响的立体图画,把边塞风光,写得势阔声宏,莽莽苍苍之至。尤其是“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一联,语句浑朴,境界辽阔,学盛唐而能造出新境,很为后人激赏。
尾联写诗人从单于台上向北眺望阴山,那是汉代防御匈奴的天然屏障。诗人很想到阴山那边去看看,但见那起伏连绵的阴山,雄关似铁,虽然天已大亮,门户却紧闭不开,无法通行。
诗人分明看到横断前路的不可逾越的阻障,于是,激越慷慨的高吟大唱,一变而为徒唤奈何的颓唐之音。诗到晚唐,纵使歌咏壮阔雄奇的塞外风物,也难得有盛唐时代那蓬蓬勃勃的朝气了。
悔上层楼望,翻成极目愁。
路沿葱岭去,河背玉关流。
马散眠沙碛,兵闲倚戍楼。
残阳三会角,吹白旅人头。
猜您喜欢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独上一作:独坐)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秋天木叶乾,犹有白花残。
举世稀栽得,豪家却画看。
片苔相应绿,诸卉独宜寒。
几度携佳客,登高欲折难。
圆内陶化功,外绝众流通。
选处离松影,穿时减药丛。
别疑天在地,长对月当空。
每使登门客,烟波入梦中。
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风吹沙卷白草。
长安遥在日光边,忆君不见令人老。
嘉陵路恶石和泥,行到长亭日已西。
独倚阑干正惆怅,海棠花里鹧鸪啼。
海风吹瘦骨,单衣冷、四月出榆关。
看地尽塞垣,惊沙北走;山侵溟渤,叠障东还。
人何在?
柳柔摇不定,草短绿应难。
一树桃花,向人独笑;颓垣短短,曲水湾湾。
东风知多少?
帝城三月暮,芳思都删。
不为寻春较远,辜负春阑。
念玉容寂寞,更无人处,经他风雨,能几多番?
欲附西来驿使,寄与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