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尽前溪舞,心酸子夜歌。
峡云寻不得,沟水欲如何。
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
无由见颜色,还自托微波。
背景
此诗是李商隐在大中二年(848)夏初离桂北归留滞荆湘时所作。因为桂管观察使郑亚远贬循州,同时令狐绹内调召拜考功郎中,急需人才,李商隐故作此诗与令狐绹。
译文
看罢一阕前溪舞,直让人回肠断气,吟诵一曲子夜歌,心里好不酸苦烦忧。
巫山的行云到哪里去寻觅,像沟水般东西分流,也让人无可奈何。
朔雁一只只飞来,却不见传来音讯,湘江上一株株斑竹,有多少眼泪洒在上头。
可怜我总也见不到他的容颜,只有把一腔衷情,寄托给这江上的微波。
注释
前溪舞:六朝时吴地舞曲。子夜歌:晋乐曲名。相传是晋女子子夜所作。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
峡云:三峡山高云低,传巫山神女在焉,此借指巫山神女。
朔雁传书:指苏武以雁传书之事。湘篁染泪:传说舜南巡,死于苍梧之野。他的两个妃子哭舜,泪滴竹上,遂生斑点,所以称湘妃竹。篁:泛指竹子。
颜色:容颜,面色。托微波:言无路可通,故借诗以通情愫。
赏析
这首诗表面上如诗题所明,是写离思,主要抒写别后相思的煎熬苦况,怨恨离人的不通音讯,写得情调悲怆。
首联即写情人离去后主人公的心酵气绝。《前溪舞》和《子夜曲》皆为悲伤的作品,是被遗弃者的哀怨之作。这里引入诗中,即是离思之苦,心里有担心被遗弃之痛。颔联仍化用典故,写难以寻觅爱人踪影、东西分离相隔如沟水东西分流而无可奈河的痛苦心理。此联运用典故和即实写景巧妙融合,不露痕迹,从字句看就是写实景,是看不出用典的,这是李商隐诗用典得心应手的表现。颈联写书信断绝。和主人公的以泪度日,化用湘妃竹的典故渲染伤心痛苦至极。结联仍作希冀之词,一片深情希望通过江水给恋人捎去自己的问候。
此诗,“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是李商隐借失恋女子寄意而为,前六句极写自己的凄苦,第七句一转,第八句仍作希冀之词,希望令狐绹能加以提拔。怨而不怒,哀而不伤,读来荡气回肠,久久不能自已。
不寐亦不语,片月秋稍举。
孤鸿忆霜群,独鹤叫云侣。
怨彼浮花心,飘飘无定所。
高张系繂帆,远过梅根渚。
回织别离字,机声有酸楚。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爱于人境远,转与道门亲。
静得幽探趣,闲耽逸性真。
鹤巢低树色,燕乳落花尘。
莫问忘言处,明朝是别辰。
画角一声江郭,布帆几叠风亭。
前日故人千里,倚楼依旧山青。
猜您喜欢
津亭杨柳碧毵毵,人立东风酒半酣。
万点落花舟一叶,载将春色过江南。
短顾何由遂,迟光且莫惊。
莺能歌子夜,蝶解舞宫城。
柳讶眉双浅,桃猜粉太轻。
年华有情状,吾岂怯平生。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不知老之将至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
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
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分类: 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