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向江南暖,饥向江南饱。
莫道江南恶,须道江南好。
赏析
此诗寓意深微邃却含而不露。元朝统治者奉行种族歧视政策,以蒙古、色目人为上等人,以汉人、南人为下等人。蒙古、色目人到江南之地也凌驾于南人之上作威作福。他们靠江南的条件富有了,却仍辱骂江南人不绝。诗人心中不平,故作此诗以讥之。
揭傒斯的五言短古,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宋元以来“重逸轻俗”的审美倾向。如《寒夜》:“疏星冻霜空,流月湿林薄。虚馆人不眠,时闻一叶落。”《题风烟雪月四梅图》之二:“高花开几点,澹霭拂成衣。遥瞻应不见,相对尚依稀。”《洞庭秋月》:“灏气自澄穆,碧波还荡漾。应有凌风人,吹笛君山上。”《平沙落雁》:“天寒关塞远,水落洲渚阔。已逐夕阳低,还向黄芦没。”《烟寺晚钟》:“朝送山僧去,暮唤山僧归。相唤复相送,山露湿人衣。”这些诗作是承续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刘长卿一系的诗风而又加以发展的。其境界高逸,远离尘俗,表达了一种宋元以来的士大夫情调。其中《寒夜》最让人回味,小诗以寥寥二十字的白描,传神地绘出一幅清夜客旅图。一、二句状写户外的景色,以凝冻在布满霜气的夜空中的疏星、沾湿了草木的月的流光(“林薄”,谓草木丛生),制造出一种清旷冷寂的氛围。三句转入客舍,在“虚馆”的典型环境中,“人不眠”的主体便格外突出。最精彩的是末句的五字。“一叶落”的声音是够细微的了,馆中人却能清晰的辨闻,足见夜间的寂静;而一个“时”(时时、时而之意)字,更将漫漫长夜中不眠人的警醒,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句不仅沟通了馆内外的联系,而且传达出诗人在长捱客栈中愁苦的心绪,可谓是神来之笔。
北来南去年年事,微物还应不自由。
缯缴多机应远谢,稻粱已饱更何求。
潇潇风雨衡阳暮,渺渺烟波震泽秋。
夜过边城牢闭口,断肠砧杵不禁愁。
远从北地集平沙,半夜一声惊岁华。
忽忆故人湖海去,绝无兰讯到人家。
猜您喜欢
强饭日逾瘦,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鸡山俯鹫溪,亭子画堂西。
流水茭蒲合,阳林竹树齐。
耕桑烟外集,宾客雨中携。
万事俱尘土,诗成手自题。
蓛蓛黄桑叶,苍苍白竹峰。
居人争野碓,归客背村钟。
路暗缘溪湿,山寒著雾浓。
阿咸收稻未,辛苦阙相从。
五岁能读书,十岁能赋诗。
十五事远游,三十无所为。
既乖俯仰责,复为邻里欺。
生计日已疏,世态多瑕疵。
煌煌金张门,徒隶皆光辉。
日晏宾客集,轩车如风驰。
一笑掷千金,片言委黄泥。
齐生独抱瑟,来往何逶迤。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寂历帘栊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
狂风送雨已何处?
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