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不闻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
怨调慢声如欲语,一曲未终日移午。
红亭水木不知暑,忽弹黄钟和白纻。
清风飒来云不去,闻之酒醒泪如雨。
汝归秦兮弹秦声,秦声悲兮聊送汝。
译文
你没听说秦筝声音最苦,五色琴弦缠着十三琴柱。
曲调幽怨缓慢如泣如诉,一曲尚未弹完天已近午。
红亭池水树木不觉暑气,秦筝忽又弹起黄钟白纻。
清风飒飒云彩停留不动,客人醒过酒来泪下如雨。
你归秦地为你弹奏秦声,秦声悲哀啊,送你上路。
注释
秦筝:古秦地(今陕西一带)产的一种弦乐器。筝,一种弦乐器。五色:涂成五色。缠弦:将弦缠在筝上。十三柱:十三根缠弦的支柱。
如欲语:好似向人倾诉。
不知暑:不觉有暑天的炎气。
云不去:云彩为秦筝声吸引而不愿离去。
秦:指地处秦地的长安。聊:聊以,姑且。汝:你。
赏析
这首诗以秦筝为题作歌写送别。全诗可分为三层。
诗的前四句主要写秦筝的音调特色。以“汝不闻”点明此歌乃是为肖正而作,并且强调秦筝,引起全诗,“苦”,概括了秦筝声调的特色。次句又以秦筝构造的复杂暗示曲调将不同寻常。三、四两句则具体写秦筝的声音特色,先直接写声调的幽怨沉缓,然后又以时间的推移写曲调的悠远绵长,人们预知秦筝将奏出动人的曲子。
诗的次四句写送别时弹奏秦筝。先点明水绕树合的红亭,是送别的环境,也是弹筝的环境。次点出所弹曲调为‘黄钟乐》和《白芝曲》。然后集中写秦筝的音乐效果:清风飒飒而来,浮云停滞不动。“飒”,透露出凄怨,“云不去”反映出缠绵难舍。这两句不仅用自然界的景物形象写出秦筝之声,而且以物之尚且有知’,衬托了人之不能无感,遂有“闻之酒醒泪如雨”一句,来写秦筝声引起的惆怅别情。
诗的最后两句点明“送”字。归秦地而作秦声,歌题是恰切的。结尾“汝”字与开头“汝7字相呼应,强调“送汝”,而一个“悲”字呼应开头的“苦”字,写出借秦筝传达出的悲苦不忍别离的心情。其中似也包含着弃置州县,难以归京的苦闷。
这首诗情调悲切婉转,催人泪下,韵脚也低沉凝重,突出地表达了诗人送别时凄怆悲苦的心绪。
猜您喜欢
青衣谁开凿,独在水中央。
浮舟一跻攀,侧径缘穹苍。
绝顶诣老僧,豁然登上方。
诸岭一何小,三江奔茫茫。
兰若向西开,峨眉正相当。
猿鸟乐钟磬,松萝泛天香。
江云入袈裟,山月吐绳床。
早知清净理,久乃机心忘。
尚以名宦拘,聿来夷獠乡。
吾友不可见,郁为尚书郎。
早岁爱丹经,留心向青囊。
渺渺云智远,幽幽海怀长。
胜赏欲与俱,引领遥相望。
为政愧无术,分忧幸时康。
君子满天朝,老夫忆沧浪。
况值庐山远,抽簪归法王。
北望神州路。
试平章、这场公事,怎生分付。
记得太行山百万,曾入宗爷驾驭。
今把作、握蛇骑虎。
君去京东豪杰喜,想投戈、下拜真吾父。
谈笑里,定齐鲁。
两河萧瑟惟狐兔。
问当年、祖生去后,有人来否。
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
算事业、须由人做。
应笑书生心胆怯,向车中、闭置如新妇。
空目送,塞鸿去。
槐柳野桥边,行尘暗马前。
秋风来汉地,客路入胡天。
雁聚河流浊,羊群碛草膻。
那堪陇头宿,乡梦逐潺湲。
大丈夫其谁不有四方志?
则仆与宗衮二年之间,会而离,离而会,经途所亘,凡三万里。
何以言之?
去年春会于京师,是时仆如桂林,衮如滑台;今年秋,乃不期而会于桂林;居无何,又归滑台,王事故也。
舟车往返,岂止三万里乎?
人生几何?
而倏聚忽散,辽夐若此,抑知己难遇,亦复何辞!
岁十有一月,二三子出饯于野。
霜天如扫,低向朱崖。
加以尖山万重,平地卓立。
黑是铁色,锐如笔锋。
复有阳江、桂江,略军城而南走,喷入沧海,横浸三山,则中朝群公岂知遐荒之外有如是山水?
山水既尔,人亦其然。
衮乎对此,与我分手。
忘我尚可,岂得忘此山水哉!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高住最高处,千家恒眼前。
题诗饮酒后,只对诸峰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