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作镇古汧州,水腻山春节气柔。
清夜满城丝管散,行人不信是边头。
箭利弓调四镇兵,蕃人不敢近东行。
沿边千里浑无事,唯见平安火入城。
背景
这组诗写边镇的升平景象,借以赞扬边镇守将的防守之功。作者在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曾以记室从“陇西公”镇泾州(今属甘肃),诗或作于此时。
译文
将军镇守着边远的古城汧州,水流清爽山色青葱春光柔柔。
夜气清和满城的歌舞刚散去,过路人不信这里是边镇尽头。
西域四镇的战士调弓试箭,蕃人不敢靠近东边来侵犯。
千里边防线上都平安无事,平安烽火一站站传入京城。
注释
将军作镇:将军镇守。作:一作“坐”。古汧州:唐属官内道,领汧源、汧阳两县。今为陕西千县。水腻:水流细涓,滑润如油。山春:山上有了春色。节气柔:天气暖和。
丝管:弦乐器与管乐器。泛指乐器。亦借指音乐。行人征行之人,即士卒。边头:边疆;边地。
箭利弓调:使箭利把弓调。四镇:唐时称龟兹、于阗、焉耆、疏勒为西域四镇。蕃人:中国古代对外族或异国人的泛称。蕃,通“番”。近东行:指相对于四镇东西两边来说的。西边为少数民族,东边为唐帝国。
沿边:靠近边境一带。浑:全,全然。无事:平安无事。平安火:唐代每三十里置一堠,每日初夜举烽火报无事,谓之“平安火”。
赏析
这组诗共两首,其中第一首诗首句“将军作镇古汧州”,点明此诗颂扬的对象,下面二句诗即介绍了将军担任镇守之职后,古州出现的繁荣景象。诗人着意渲染了春日的山、水、节气和清夜的丝管,使人感到这里不再有边地的荒凉,不再有边地的战火气息,耳濡目染的都是欣欣向荣的太平景象。“水腻山春节气柔”,水腻,自是春水的柔美形态,和夏水的汹涌浩荡有别。用“腻”字形容春水,自然也含了诗人的赞美之意。“山春”二字简洁地描绘出群山万壑山花烂漫的无限春色。节气柔,是说节气柔和,风雨以时。这句的意思是:春光柔媚,山清水秀;而明丽的春光,则正是“节气柔”的结果。这是总写春日白天的边镇风光。入夜以后的边镇,又是一番景象。诗人只用了“满城丝管”四字来描绘它,这是用了夸张的手法。丝管之声不是只从高门大户中传出,而是大街小巷满城荡漾。一个“散”字用得极妙,把万家欢乐,没有边警之扰的景象烘托了出来。丝管之声发自“清夜”,又说明边镇在欢乐中清静而有秩序,虽然欢乐,却不扰嚷。因此,地虽是“穷边”,景却是美景。难怪从内地来的客人看到这种春意盎然、歌舞升平的景象,竟然不相信这是边塞之地。这种太平景象的出现,应该归功于“作镇”的将军。但是诗人却没有对将军致边地于太平之功直接赞美一词,只是把赞美之情暗含于对美景的赞扬之中,用笔显得非常委婉。结句写行人的感想,仍然避免自己直说誉词。“行人不信”,似乎是作为客观现象来写,其实来来往往的行人也包括诗人自己。那种由衷的赞美之情写得蕴藉有味。
第二首诗描绘的也是一派太平景象,但这太平景象不是平白无故来的,而是将士们长期英勇守边的结果。如果不是“箭利弓调四镇兵”,就难以实现“蕃人不敢近东行”,当然“沿边千里浑无事,唯见平安火入城”也就无从谈起。这就表现出了将士守卫边疆的功劳,表达了作者对守边将士的由衷赞美之情。
猜您喜欢
浑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
胡地迢迢三万里,那堪马上送明君。
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
老人罢卮酒,不醉已经年。
自饮君家酒,一杯三日眠。
味轻花上露,色似洞中泉。
莫厌时时寄,须知法未传。
入门愁自散,不假见僧翁。
花落煎茶水,松生醒酒风。
拂床寻古画,拔刺看新丛。
别有游人见,多疑住此中。
幽州胡马客,绿眼虎皮冠。
笑拂两只箭,万人不可干。
弯弓若转月,白雁落云端。
双双掉鞭行,游猎向楼兰。
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
天骄五单于,狼戾好凶残。
牛马散北海,割鲜若虎餐。
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
妇女马上笑,颜如赪玉盘。
翻飞射野兽,花月醉雕鞍。
旄头四光芒,争战若蜂攒。
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
名将古是谁,疲兵良可叹。
何时天狼灭?
父子得安闲。
先生居处僻,荆棘与墙齐。
酒好宁论价,诗狂不著题。
烧成度世药,踏尽上山梯。
懒听闲人语,争如谷鸟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