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启: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背景
司马光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王安石则写了《答司马谏议书》回复:“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后来两人完全绝裂,司马光跟皇帝辞职,隐居洛阳专心撰写《资治通鉴》。
译文
鄙人王安石请启:
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实在仰慕到极点。
注释
某:自称。启:写信说明事情。
蒙教:承蒙指教。这里指接到来信。窃:私.私自。这里用作谦词。君实:司马光的字。古人写信称对方的字以示尊敬。游处:同游共处,即同事交往的意思。操:持,使用。术:方法,主张。强聒(guō):硬在耳边哕嗦,强作解说。聒:语声嘈杂。略:简略。上报:给您写。回信:指王安石接到司马光第一封来信后的简答。重(chóng)念:再三想想。视遇厚:看重的意思,视遇:看待。反覆:指书信往来。卤莽:简慢无礼。具道:详细说明。所以:原委。冀(jì):希望。
儒者:这里泛指一般封建士大夫。名实:名义和实际。怨谤(bàng):怨恨,指责。人主:皇帝。这里指宋神宗赵顼。议法度:讨论、审定国家的法令制度。修:修订。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员。举:推行。辟邪说:驳斥错误的言论。辟,驳斥,排除。难(nàn):责难。壬(rén)人:佞人,指巧辩谄媚之人。固:本来。前:预先。
恤(xù):关心。同俗自媚于众:指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上:皇上。这里指宋神宗赵顼。乃:却。抗:抵制,斗争。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士大夫”。汹汹然:吵闹、叫嚷的样子。盘庚:商朝中期的一个君主。商朝原来建都在黄河以北的奄(今山东曲阜),常有水灾。为了摆脱政治上的困境和自然灾害,盘庚即位后,决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这一决定曾遭到全国上下的怨恨反对。后来,盘庚发表文告说服了他们,完成了迁都计划。事见《尚书·盘庚》。胥(xū)怨:全都抱怨。胥:皆。改其度:改变他原来的计划。度(duó)义:考虑是否合理。度:考虑,这里用作动词。是:这里用作动词,意谓认为做得对。膏泽:施加恩惠.这里用作动词。一切不事事:什么事都不做。事事,做事。前一“事”字是动词,后一“事”字是名词。守前所为:墨守前人的作法。所敢知:愿意领教的。知,领教。
不任(rén)区区向往之至:意谓私心不胜仰慕。这是旧时写信的客套语。不任,不胜,受不住,形容情意的深重。区区,小,这里指自己,自谦词。向往,仰慕。
赏析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第一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王安石在第一段第一句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昨日蒙教”是礼貌性套语;第二层提到与司马光“游处相好之日久”,感情色彩很浓,使司马光很是舒服;第三层急速转到“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这三层意思集中在一句话里显出高度的概括力,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不伤感情,态度坦率。第二句又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司马光见解坚定,并不肯轻易改变,所以“虽欲强聒”多讲几句,一定得不到见察;对于洋洋洒洒三千余字的来信,只作简单答复,不再一一白辨。第二层是:经过仔细考虑,司马光很是看重自己,书信往来,不宜鲁莽,所以要做详细解释,希望司马光能够宽恕。这里说明了作者的态度和方法,又显示出冷静沉着。
第二段是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在辩驳之前,先高屋建瓴地提出一个最重要的原则问题一一名实问题。名正则言顺而事行。但站在不同立场,对同样一件事(即“实”)是否合理(即“名”是否“正”)就会有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司马光在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实行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这些责难,如果就事论事地一一加以辩解,那就很可能会因为对方抓住了一些表面现象或具体事实而陷于被动招架,越辩解越显得理亏;必须站在高处,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为变法正名。先驳“侵官”。作者不去牵涉实行新法是否侵夺了政府有关机构的某些权力这些具体现象,而是大处着眼,指出决定进行变法是“受命于人主”,出于皇帝的意旨;新法的制定是“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经过朝廷的认真讨论而订立;然后再“授之于有司”,交付具体主管部门去执行。这一“受”、一“议”、一“授”,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次驳“生事”。“举先王之政”是理论根据,“兴利除弊”是根本目的。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再驳“征利”。只用“为天下理财”一句已足。因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为谁征利。根本出发点正确,“征利”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然后驳“拒谏”。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因此,“辟邪说,难壬(佞)人”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最后讲到“怨诽之多”,却不再从正面反驳,仅用“固前知其如此”一语带过,大有对此不屑一顾的轻蔑意味,并由此引出下面一段议论。
这一段,从回答对方的责难这个角度说,是辩解,是“守”;但由于作者抓住问题的实质,从大处高处着眼,这种辩解就绝非单纯的招架防守,而是守中有攻。例如在驳斥司马光所列举的罪责的同时,也就反过来间接指责了对方违忤“人主”旨意、“先王”之政,不为天下兴利除弊的错误。特别是“辟邪说,难壬人”的说法,更毫不客气地将对方置于壬人邪说代言人的难堪境地。当然,对司马光的揭露和进攻,主要还在下面一段。
第三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紧承上段结尾处怨诽之多早在意料之中的无畏声言,作者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先指出: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已非一日,朝廷士大夫多以不忧国事、附和流俗、讨好众人为处世的良方。在王安石的诗文中,“苟且”是因循保守的同义语;而“俗”与“众”则是为保守思想所浸染的一股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这里揭示出他们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实质,正为下文皇帝的“欲变此”和自己的“助上抗之”提供了合理的依据。因此接着讲到“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只是说明保守势力的反对势在必然,却丝毫不意味着他们的有理和有力。接下来,作者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说明反对者之多并不表明措施有错误,只要“度义而后动”,确认自己做得是对的,就没有任何退缩后悔的必要。盘庚之迁,连百姓都反对,尚且未能使他改变计划,那么当前实行变法只遭到朝廷士大夫中保守势力的反对,就更无退缩之理了。这是用历史上改革的事例说明当前所进行的变法的合理与正义性,表明自己不为怨诽之多而改变决心的坚定态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答书写到这里,似乎话已说尽。作者却欲擒故纵,先让开一步,说如果对方是责备自己在位日久,没有能帮助皇帝干出一番大事,施惠于民,那么自己是知罪的。这虽非本篇正意,却是由衷之言。紧接着又反转过去,正面表明态度:“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对方要害,使其原形毕露,无言以对。
这篇短信笔力精锐,文字经济而富有说服力,语气委婉而严正,既不伤害私人的友谊,也不向反对的意见妥协。作者的修辞和逻辑推理是根据对具体的人、具体的场合,运用了反驳、引导、对比、证明、启发、类推等方法,由近及远、由远及近、层层逼进进行的,它是驳念性政论文的典范之作。
某启: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背景
司马光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王安石则写了《答司马谏议书》回复:“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后来两人完全绝裂,司马光跟皇帝辞职,隐居洛阳专心撰写《资治通鉴》。
译文
鄙人王安石请启:
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实在仰慕到极点。
注释
某:自称。启:写信说明事情。
蒙教:承蒙指教。这里指接到来信。窃:私.私自。这里用作谦词。君实:司马光的字。古人写信称对方的字以示尊敬。游处:同游共处,即同事交往的意思。操:持,使用。术:方法,主张。强聒(guō):硬在耳边哕嗦,强作解说。聒:语声嘈杂。略:简略。上报:给您写。回信:指王安石接到司马光第一封来信后的简答。重(chóng)念:再三想想。视遇厚:看重的意思,视遇:看待。反覆:指书信往来。卤莽:简慢无礼。具道:详细说明。所以:原委。冀(jì):希望。
儒者:这里泛指一般封建士大夫。名实:名义和实际。怨谤(bàng):怨恨,指责。人主:皇帝。这里指宋神宗赵顼。议法度:讨论、审定国家的法令制度。修:修订。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员。举:推行。辟邪说:驳斥错误的言论。辟,驳斥,排除。难(nàn):责难。壬(rén)人:佞人,指巧辩谄媚之人。固:本来。前:预先。
恤(xù):关心。同俗自媚于众:指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上:皇上。这里指宋神宗赵顼。乃:却。抗:抵制,斗争。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士大夫”。汹汹然:吵闹、叫嚷的样子。盘庚:商朝中期的一个君主。商朝原来建都在黄河以北的奄(今山东曲阜),常有水灾。为了摆脱政治上的困境和自然灾害,盘庚即位后,决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这一决定曾遭到全国上下的怨恨反对。后来,盘庚发表文告说服了他们,完成了迁都计划。事见《尚书·盘庚》。胥(xū)怨:全都抱怨。胥:皆。改其度:改变他原来的计划。度(duó)义:考虑是否合理。度:考虑,这里用作动词。是:这里用作动词,意谓认为做得对。膏泽:施加恩惠.这里用作动词。一切不事事:什么事都不做。事事,做事。前一“事”字是动词,后一“事”字是名词。守前所为:墨守前人的作法。所敢知:愿意领教的。知,领教。
不任(rén)区区向往之至:意谓私心不胜仰慕。这是旧时写信的客套语。不任,不胜,受不住,形容情意的深重。区区,小,这里指自己,自谦词。向往,仰慕。
赏析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第一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王安石在第一段第一句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昨日蒙教”是礼貌性套语;第二层提到与司马光“游处相好之日久”,感情色彩很浓,使司马光很是舒服;第三层急速转到“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这三层意思集中在一句话里显出高度的概括力,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不伤感情,态度坦率。第二句又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司马光见解坚定,并不肯轻易改变,所以“虽欲强聒”多讲几句,一定得不到见察;对于洋洋洒洒三千余字的来信,只作简单答复,不再一一白辨。第二层是:经过仔细考虑,司马光很是看重自己,书信往来,不宜鲁莽,所以要做详细解释,希望司马光能够宽恕。这里说明了作者的态度和方法,又显示出冷静沉着。
第二段是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在辩驳之前,先高屋建瓴地提出一个最重要的原则问题一一名实问题。名正则言顺而事行。但站在不同立场,对同样一件事(即“实”)是否合理(即“名”是否“正”)就会有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司马光在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实行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这些责难,如果就事论事地一一加以辩解,那就很可能会因为对方抓住了一些表面现象或具体事实而陷于被动招架,越辩解越显得理亏;必须站在高处,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为变法正名。先驳“侵官”。作者不去牵涉实行新法是否侵夺了政府有关机构的某些权力这些具体现象,而是大处着眼,指出决定进行变法是“受命于人主”,出于皇帝的意旨;新法的制定是“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经过朝廷的认真讨论而订立;然后再“授之于有司”,交付具体主管部门去执行。这一“受”、一“议”、一“授”,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次驳“生事”。“举先王之政”是理论根据,“兴利除弊”是根本目的。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再驳“征利”。只用“为天下理财”一句已足。因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为谁征利。根本出发点正确,“征利”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然后驳“拒谏”。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因此,“辟邪说,难壬(佞)人”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最后讲到“怨诽之多”,却不再从正面反驳,仅用“固前知其如此”一语带过,大有对此不屑一顾的轻蔑意味,并由此引出下面一段议论。
这一段,从回答对方的责难这个角度说,是辩解,是“守”;但由于作者抓住问题的实质,从大处高处着眼,这种辩解就绝非单纯的招架防守,而是守中有攻。例如在驳斥司马光所列举的罪责的同时,也就反过来间接指责了对方违忤“人主”旨意、“先王”之政,不为天下兴利除弊的错误。特别是“辟邪说,难壬人”的说法,更毫不客气地将对方置于壬人邪说代言人的难堪境地。当然,对司马光的揭露和进攻,主要还在下面一段。
第三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紧承上段结尾处怨诽之多早在意料之中的无畏声言,作者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先指出: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已非一日,朝廷士大夫多以不忧国事、附和流俗、讨好众人为处世的良方。在王安石的诗文中,“苟且”是因循保守的同义语;而“俗”与“众”则是为保守思想所浸染的一股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这里揭示出他们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实质,正为下文皇帝的“欲变此”和自己的“助上抗之”提供了合理的依据。因此接着讲到“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只是说明保守势力的反对势在必然,却丝毫不意味着他们的有理和有力。接下来,作者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说明反对者之多并不表明措施有错误,只要“度义而后动”,确认自己做得是对的,就没有任何退缩后悔的必要。盘庚之迁,连百姓都反对,尚且未能使他改变计划,那么当前实行变法只遭到朝廷士大夫中保守势力的反对,就更无退缩之理了。这是用历史上改革的事例说明当前所进行的变法的合理与正义性,表明自己不为怨诽之多而改变决心的坚定态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答书写到这里,似乎话已说尽。作者却欲擒故纵,先让开一步,说如果对方是责备自己在位日久,没有能帮助皇帝干出一番大事,施惠于民,那么自己是知罪的。这虽非本篇正意,却是由衷之言。紧接着又反转过去,正面表明态度:“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对方要害,使其原形毕露,无言以对。
这篇短信笔力精锐,文字经济而富有说服力,语气委婉而严正,既不伤害私人的友谊,也不向反对的意见妥协。作者的修辞和逻辑推理是根据对具体的人、具体的场合,运用了反驳、引导、对比、证明、启发、类推等方法,由近及远、由远及近、层层逼进进行的,它是驳念性政论文的典范之作。
猜您喜欢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
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
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
上尽层城更上楼。
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
槛外长江空自流。
幽栖地僻经过少,锺梵声中掩竹门。
唯有多情枝上雪,暗香浮动月黄昏。
大人先生盖老人也,不知姓字。
陈天地之始,言神农黄帝之事,昭然也;莫知其生年之数。
尝居苏门之山,故世或谓之闲。
养性延寿,与自然齐光。
其视尧、舜之所事,若手中耳。
以万里为一步,以千岁为一朝。
行不赴而居不处,求乎大道而无所寓。
先生以应变顺和,天地为家,运去势颓,魁然独存。
自以为能足与造化推移,故默探道德,不与世同。
自好者非之,无识者怪之,不知其变化神微也。
而先生不以世之非怪而易其务也。
先生以为中区之在天下,曾不若蝇蚊之著帷,故终不以为事,而极意乎异方奇域,游览观乐非世所见,徘徊无所终极。
遗其书於苏门之山而去。
天下莫知其所如往也。
或遗大人先生书,曰:“天下之贵,莫贵於君子。
服有常色,貌有常则,言有常度,行有常式。
立则磬折,拱若抱鼓。
动静有节,趋步商羽,进退周旋,咸有规矩。
心若怀冰,战战栗栗。
束身修行,日慎一日。
择地而行,唯恐遗失。
颂周、孔之遗训,叹唐、虞之道德,唯法是修,为礼是克。
手执珪璧,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无穷则。
少称乡闾,长闻邦国,上欲图三公,下不失九州牧。
故挟金玉,垂文组,享尊位,取茅土。
扬声名於后世,齐功德於往古。
奉事君上,牧养百姓。
退营私家,育长妻子。
卜吉宅,虑乃亿祉。
远祸近福,永坚固己。
此诚士君子之高致,古今不易之美行也,今先生乃披发而居巨海之中,与若君子者远,吾恐世之叹先生而非之也。
行为世所笑,身无自由达,则可谓耻辱矣。
身处困苦之地,而行为世俗之所笑,吾为先生不取也。“
於是大人先生乃逌然而叹,假云霓而应之曰:“若之云尚何通哉!
夫大人者,乃与造物同体,天地并生,逍遥浮世,与道俱成,变化散聚,不常其形。
天地制域於内,而浮明开达於外。
天地之永,固非世俗之所及也。
吾将为汝言之。
“往者天尝在下,地尝在上,反覆颠倒,未之安固。
焉得不失度式而常之?
天因地动,山陷川起,云散震坏,六合失理,汝又焉得择地而行,趋步商羽?
往者群气争存,万物死虑,支体不从,身为泥土,根拔枝殊,咸失其所,汝又焉得束身修行,磬折抱鼓?
李牧功而身死,伯宗忠而世绝,进求利而丧身,营爵赏而家灭,汝又焉得挟金玉万亿,只奉君上,而全妻子乎?
“且汝独不见夫虱之处於褌中,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也。
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褌裆,自以为得绳墨也。
饥则啮人,自以为无穷食也。
然炎丘火流,焦邑灭都,群虱死於褌中而不能出。
汝君子之处区内,亦何异夫虱之处褌中乎?
悲夫!
而乃自以为远祸近幅,坚无穷也。
亦观夫阳乌游於尘外,而鹪鹩戏于蓬艾,小大固不相及,汝又何以为若君子闻於余乎?
“且近者,夏丧於商,周播之刘,耿薄为墟,丰、镐成丘。
至人未一顾,而世代相酬。
厥居未定,他人已有。
汝之茅土,谁将与久?
是以至人不处而居,不修而治,日月为正,阴阳为期,岂吝情乎世,系累於一时,乘东云,驾西风,与阴守雌,据阳为雄。
志得欲从,物莫之穷。
又何不能自达而畏夫世笑哉?
“昔者天地开辟,万物并生。
大者恬其性,细者静其形。
阴藏其气,阳发其精,害无所避,利无所争。
放之不失,收之不盈;亡不为夭,存不为寿。
福无所得,祸无所咎;各从其命,以度相守。
明者不以智胜,暗者不以愚败,弱者不以迫畏,强者不以力尽。
盖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保身修性,不违其纪。
惟兹若然,故能长久。
今汝造音以乱声,作色以诡形,外易其貌,内隐其情。
怀欲以求多,诈伪以要名;君立而虐兴,臣设而贼生。
坐制礼法,束缚下民。
欺愚诳拙,藏智自神。
强者睽视而凌暴,弱者憔悴而事人。
假廉而成贪,内险而外仁,罪至不悔过,幸遇则自矜。
驰此以奏除,故循滞而不振。
“夫无贵则贱者不怨,无富则贫者不争,各足於身而无所求也。
恩泽无所归,则死败无所仇。
奇声不作,则耳不易听;淫色不显,则目不改视。
耳目不相易改,则无以乱其神矣。
此先世之所至止也。
今汝尊贤以相高,竞能以相尚,争势以相君,宠贵以相加,趋天下以趣之,此所以上下相残也。
竭天地万物之至,以奉声色无穷之欲,此非所以养百姓也。
於是惧民之知其然,故重赏以喜之,严刑以威之。
财匮而赏不供,刑尽而罚不行,乃始有亡国、戮君、溃败之祸。
此非汝君子之为乎?
汝君子之礼法,诚天下残贼、乱危、死亡之术耳!
而乃目以为美行不易之道,不亦过乎!
“今吾乃飘颻於天地之外,与造化为友,朝飧汤谷,夕饮西海,将变化迁易,与道周始。
此之於万物,岂不厚哉!
故不通於自然者,不足以言道;暗於昭昭者不足与达明,子之谓也。“
先生既申若言,天下之喜奇者异之,慷忾者高之。
其不知其体,不见其情,猜耳其道,虚伪之名。
莫识其真,弗达其情,虽异而高之,与向之非怪者,蔑如也。
至人者,不知乃贵,不见乃神。
神贵之道存乎内,而万物运於天外矣。
故天下终而不知其用也。
逌乎有宋,扶摇之野。
有隐士焉,见之而喜,自以为均志同行也。
曰:“善哉!
吾得之见而舒愤也。
上古质朴纯厚之道已废,而末枝遗华并兴。
豺虎贪虐,群物无辜,以害为利,殒性亡驱。
吾不忍见也,故去而处兹。
人不可与为俦,不若与木石为邻。
安期逃乎蓬山,用李潜乎丹水,鲍焦立以枯槁,莱维去而逌死。
亦由兹夫!
吾将抗志显高,遂终於斯。
禽生而兽死,埋形而遗骨,不复返余之生乎!
夫志均者相求,好合者齐颜,与夫子同之。“
於是,先生乃舒虹霓以蕃尘,倾雪盖以蔽明,倚瑶厢而徘徊,总众辔而安行,顾而谓之曰:“泰初真人,唯大之根。
专气一志,万物以存。
退不见后,进不睹先,发西北而造制,启东南以为门。
微道德以久娱,跨天地而处尊。
夫然成吾体也。
是以不避物而处,所赌则宁;不以物为累,所逌则成。
彷徉是以舒其意,浮腾足以逞其情。
故至人无宅,天地为客;至人无主,天地为所;至人无事,天地为故。
无是非之别,无善恶之异。
故天下被其泽,而万物所以炽也。
若夫恶彼而好我,自是而非人,忿激以争求,贵志而贱身,伊禽生而兽死,尚何显而获荣?
悲夫!
子之用心也!
薄安利以忘生,要求名以丧体,诚与彼其无诡,何枯槁而逌死?
子之所好,何足言哉?
吾将去子矣。“
乃扬眉而荡目,振袖而抚裳,令缓辔而纵策,遂风起而云翔。
彼人者瞻之而垂泣,自痛其志;衣草木之皮,伏於岩石之下,惧不终夕而死。
先生过神宫而息,漱吾泉而行,回乎逌而游览焉,见薪於阜者,叹曰:“汝将焉以是终乎哉?“
薪者曰:“是终我乎?
不以是终我乎?
且圣人无怀,何其哀?
盛衰变化,常不於兹?
藏器於身,伏以俟时,孙刖足以擒庞,睢折胁而乃休,百里困而相嬴,牙既老而弼周。
既颠倒而更来兮,固先穷而后收。
秦破六国,兼并其地,夷灭诸侯,南面称帝。
姱盛色,崇靡丽。
凿南山以为阙,表东海以为门,门万室而不绝,图无穷而永存。
美宫室而盛帷□,击钟鼓而扬其章。
广苑囿而深池沼,兴渭北而建咸阳。
骊木曾未及成林,而荆棘已丛乎阿房。
时代存而迭处,故先得而后亡。
山东之徒虏,遂起而王天下。
由此视之,穷达讵可知耶?
且圣人以道德为心,不以富贵为志;以无为用,不以人物为事。
尊显不加重,贫贱不自轻,失不自以为辱,得不自以为荣。
木根挺而枝远,叶繁茂而华零。
无穷之死,犹一朝之生。
身之多少,又何足营?“
因叹曰而歌曰:
“日没不周方,月出丹渊中。
阳精蔽不见,阴光大为雄。
亭亭在须臾,厌厌将复东。
离合云雾兮,往来如飘风。
富贵俛仰间,贫贱何必终?
留侯起亡虏,威武赫夷荒。
召平封东陵,一旦为布衣。
枝叶托根柢,死生同盛衰。
得志从命生,失势与时颓。
寒暑代征迈,变化更相推。
祸福无常主,何忧身无归?
推兹由斯理,负薪又何哀?“
先生闻之,笑曰:“虽不及大,庶免小也。“
乃歌曰:“天地解兮六和开,星辰霄兮日月颓,我腾而上将何怀?
衣弗袭而服美,佩弗饰而自章,上下徘徊兮谁识吾常?“
遂去而遐浮,肆云轝,兴气盖,徜徉回翔兮漭漾之外。
建长星以为旗兮,击雷霆之康盖。
开不周而出车兮,出九野之夷泰。
坐中州而一顾兮,望崇山而回迈。
端余节而飞旃兮,纵心虑乎荒裔,释前者而弗修兮,驰蒙间而远逌。
弃世务之众为兮,何细事之足赖?
虚形体而轻举兮,精微妙而神丰。
命夷羿使宽日兮,召忻来使缓风。
攀扶桑之长枝兮,登扶摇之隆崇。
跃潜飘之冥昧兮。
洗光曜之昭明。
遗衣裳而弗服兮,服云气而遂行。
朝造驾乎汤谷兮,夕息马乎长泉。
时崦嵫而易气兮,挥若华以照冥。
左朱阳以举麾兮,右玄阴以建旗,变容饰而改度,遂腾窃以修征。
阴阳更而代迈,四时奔而相逌,惟仙化之倏忽兮,心不乐乎久留。
惊风奋而遗乐兮,虽云起而忘忧,忽电消而神逌兮,历寥廓而遐游。
佩日月以舒光兮,登徜徉而上浮,压前进於彼逌道兮,将步足乎虚州。
扫紫宫而陈席兮,坐帝室而忽会酬。
萃众音而奏乐兮,声惊渺而悠悠。
五帝舞而再属兮,六神歌而代周。
乐啾啾肃肃,洞心达神,超遥茫茫,心往而忘返,虑大而志矜。
“粤大人微而弗复兮,扬云气而上陈。
召大幽之玉女兮,接上王之美人。
体云气之逌畅兮,服太清之淑贞。
合欢情而微授兮,先艳溢其若神。
华兹烨以俱发兮,采色焕其并振。
倾玄麾而垂鬓兮,曜红颜而自新。
时暧靆而将逝兮,风飘颻而振衣。
云气解而雾离兮,霭奔散而永归。
心惝惘而遥思兮,眇回目而弗晞。
“扬清风以为旟兮,翼旋轸而反衍。
腾炎阳而出疆兮,命祝融而使遣。
驱玄冥以摄坚兮,蓐收秉而先戈。
勾芒奉毂,浮惊朝霞,寥廓茫茫而靡都兮,邈无俦而独立。
倚瑶厢而一顾兮,哀下土之憔悴。
分是非以为行兮,又何足与比类?
霓旌飘兮云旗蔼,乐游兮出天外。“
大人先生披发飞鬓,衣方离之衣,绕绂阳之带。
含奇芝,嚼甘华,吸浮雾,餐霄霞,兴朝云,颺春风。
奋乎太极之东,游乎昆仑之西,遗辔颓策,流盼乎唐、虞之都。
惘然而思,怅尔若忘,慨然而叹曰:
“呜呼!
时不若岁,岁不若天,天不若道,道不若神。
神者,自然之根也。
彼勾勾者自以为贵夫世矣,而恶知夫世之贱乎兹哉?
故与世争贵,贵不足尊;与世争富,富不足先。
必超世而绝群,遗俗而独往,登乎太始之前,览乎忽漠之初,虑周流於无外,志浩荡而自舒,飘颻於四运,翻翱翔乎八隅。
欲从而彷佛,洸漾而靡拘,细行不足以为毁,圣贤不足以为誉。
变化移易,与神明扶。
廓无外以为宅,周宇宙以为庐,强八维而处安,据制物以永居。
夫如是,则可谓富贵矣。
是故不与尧、舜齐德,不与汤、武并功,王、许不足以为匹,杨、丘岂能与比纵?
天地且不能越其寿,广成子曾何足与并容?
激八风以扬声,蹑元吉之高踪,被九天以开除兮,来云气以驭飞龙,专上下以制统兮,殊古今而靡同。
夫世之名利,胡足以累之哉?
故提齐而踧楚,掣赵而蹈秦,不满一朝而天下无人,东西南北莫之与邻。
悲夫!
子之修饰,以余观之,将焉存乎於兹?“
先生乃去之,纷泱莽,轨汤洋,流衍溢,历度重渊,跨青天,顾而逌览焉。
则有逍遥以永年,无存忽合,散而上臻。
霍分离荡,漾漾洋洋,飙涌云浮,达於摇光。
直驰骛乎太初之中,而休息乎无为之宫。
太初何如?
无后无先。
莫究其极,谁识其根。
邈渺绵绵,乃反覆乎大道之所存。
莫畅其究,谁晓其根。
辟九灵而求索,曾何足以自隆?
登其万天而通观,浴太始之和风。
漂逍遥以远游,遵大路之无穷。
遣太乙而弗使,陵天地而径行。
超蒙鸿而远迹,左荡莽而无涯,右幽悠而无方,上遥听而无声,下修视而无章。
施无有而宅神,永太清乎敖翔。
崔魏高山勃玄云,朔风横厉白雪纷,积水若陵寒伤人。
阴阳失位日月颓,地坼石裂林木摧,火冷阳凝寒伤怀。
阳和微弱隆阴竭,海冻不流绵絮折,呼吸不通寒伤裂。
气并代动变如神,寒倡热随害伤人。
熙与真人怀太清,精神专一用意平,寒暑勿伤莫不惊,忧患靡由素气宁。
浮雾凌天恣所经,往来微妙路无倾,好乐非世又何争。
人且皆死我独生。
真人游,驾八龙,曜日月,载云旗。
徘徊逌,乐所之。
真人游,太阶夷,□原辟,天地开。
雨蒙蒙、风浑浑。
登黄山,出栖迟。
江河清,洛无埃,云气消,真人来,惟乐哉!
时世易,好乐颓,真人去,与天回。
反未央,延年寿,独敖世。
望我□,何时反?
超漫漫,路日远。
先生从此去矣,天下莫知其所终极。
盖陵天地而与浮明遨游无始终,自然之至真也。
鸲鹆不逾济,貉不度汶,世之常人,亦由此矣。
曾不通区域,又况四海之表、天地之外哉!
若先生者,以天地为卵耳。
如小物细人欲论其长短,议其是非,岂不哀也哉!
三入承明。
四至九卿。
问书生、何辱何荣。
金张七叶,纨绮貂缨。
无汗马事,不献赋,不明经。
成都卜肆。
寂寞君平。
郑子真、岩谷躬耕。
寒灰炙手,人重人轻。
除竺乾学,得无念,得无名。
临川楼上柅园中,罗帏绣幕围香风。
觥船一棹百分空,看朱成碧颜始红。
杏花杨柳年年好,南去北来人自老。
旧事无人可只论,惟君与我同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