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背景
这首诗是建安十一年(206年)春,曹操亲征高干途中于鞍马间作成的。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时,高干因慑于曹操的武力而归降,次年又趁曹操北征乌桓之机,举兵反叛盘踞壶关口。为了平定北方,彻底铲除袁绍势力,曹操带着连年征战的疲劳,翻越巍峨险峻的太行山,又率师北上作战。
译文
北征登上太行山,山高岭峻多艰难!
羊肠坂路真崎岖,一路颠簸车轮断。
风吹树木声萧萧,北风呼啸发悲号。
熊罴当路面对我蹲坐,虎豹夹道发威狂嚎叫。
溪谷荒凉人烟少,大雪纷纷漫天飘。
抬头远望长声叹息,长途跋涉思绪如潮。
我心郁郁多么愁闷,真想东归返回故乡。
水深桥断难前进,大军徘徊半路上。
行军迷路失方向,傍晚还没有住宿的地方。
走啊走啊日久远,人疲马乏又渴又饥。
担着行囊边走边砍柴,凿冰煮粥充饥肠。
想起那篇《东山》诗,深深触动我的哀伤。
注释
太行山:绵延于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处的大山脉。何:多么。与下文“雪落何霏霏”之“何”意同。巍巍:高耸的样子。
羊肠坂:地名,在壶关(今山西长治县东南)东南,以坂道盘旋弯曲如羊肠而得名。坂:斜坡。诘屈:曲折盘旋。摧:毁坏、折断。
罴:熊的一种,又叫马熊或人熊。
溪谷:山中低洼有水处。山中居民往往聚居溪谷,此处说“少人民”,言山中人烟稀少。霏霏:雪下得很盛的样子。
延颈:伸长脖子(远眺)。怀:怀恋,心事。
怫郁:愁闷不安。东归:指归故乡谯郡。作者谯(今安徽亳县)人,在太行之东,故云“一东归”。
绝:断。中路:中途。
薄暮:黄昏。
担囊:挑着行李。行取薪:边走边拾柴。斧冰:以斧凿冰取水。糜:稀粥。
悠悠:忧思绵长的样子。
赏析
206年,曹操率兵亲征高干,途中经过太行山著名的羊肠坂道,写下了这首诗,其格调古直悲凉,回荡着一股沉郁之气。这首诗感情真挚,直抒胸臆,毫不矫情作态。诗人在诗中用质朴无华的笔触描述了委曲如肠的坂道、风雪交加的征途、食宿无依的困境。对于艰难的军旅生活所引起的厌倦思乡情绪,诗人也做了如实的记录。更感人的是,尽管作为军事统帅,诗人在这里却没有强作英豪之态,而是赤裸裸地写出当时在那种环境下的内心波动,直露的笔触把诗人的内心世界呈现出来,以其真诚而扣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以“艰哉何巍巍”总领全篇,通过征途所见突出一个“艰”字。“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二句为全诗奠定了萧瑟悲凉的基调,使诗笼罩在一片凄哀险恶的气氛中。为了进一步渲染凄哀险恶的气氛,诗人又以羊肠小路、恐怖战栗的熊吼虎叫、罕无人迹的漫漫大雪等物象感叹行军的艰难。以此为铺垫,顺势提出“思欲一东归”的念想。末二句并写两面,一写诗人同情长期征战的战士,渴望战争结束、实现统一的心情;一写诗人以周公自比,排除万难、取得征讨胜利的决心。整个诗歌弥漫着悲凉之气,抒情真挚感人。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背景
这首诗是建安十一年(206年)春,曹操亲征高干途中于鞍马间作成的。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时,高干因慑于曹操的武力而归降,次年又趁曹操北征乌桓之机,举兵反叛盘踞壶关口。为了平定北方,彻底铲除袁绍势力,曹操带着连年征战的疲劳,翻越巍峨险峻的太行山,又率师北上作战。
译文
北征登上太行山,山高岭峻多艰难!
羊肠坂路真崎岖,一路颠簸车轮断。
风吹树木声萧萧,北风呼啸发悲号。
熊罴当路面对我蹲坐,虎豹夹道发威狂嚎叫。
溪谷荒凉人烟少,大雪纷纷漫天飘。
抬头远望长声叹息,长途跋涉思绪如潮。
我心郁郁多么愁闷,真想东归返回故乡。
水深桥断难前进,大军徘徊半路上。
行军迷路失方向,傍晚还没有住宿的地方。
走啊走啊日久远,人疲马乏又渴又饥。
担着行囊边走边砍柴,凿冰煮粥充饥肠。
想起那篇《东山》诗,深深触动我的哀伤。
注释
太行山:绵延于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处的大山脉。何:多么。与下文“雪落何霏霏”之“何”意同。巍巍:高耸的样子。
羊肠坂:地名,在壶关(今山西长治县东南)东南,以坂道盘旋弯曲如羊肠而得名。坂:斜坡。诘屈:曲折盘旋。摧:毁坏、折断。
罴:熊的一种,又叫马熊或人熊。
溪谷:山中低洼有水处。山中居民往往聚居溪谷,此处说“少人民”,言山中人烟稀少。霏霏:雪下得很盛的样子。
延颈:伸长脖子(远眺)。怀:怀恋,心事。
怫郁:愁闷不安。东归:指归故乡谯郡。作者谯(今安徽亳县)人,在太行之东,故云“一东归”。
绝:断。中路:中途。
薄暮:黄昏。
担囊:挑着行李。行取薪:边走边拾柴。斧冰:以斧凿冰取水。糜:稀粥。
悠悠:忧思绵长的样子。
赏析
206年,曹操率兵亲征高干,途中经过太行山著名的羊肠坂道,写下了这首诗,其格调古直悲凉,回荡着一股沉郁之气。这首诗感情真挚,直抒胸臆,毫不矫情作态。诗人在诗中用质朴无华的笔触描述了委曲如肠的坂道、风雪交加的征途、食宿无依的困境。对于艰难的军旅生活所引起的厌倦思乡情绪,诗人也做了如实的记录。更感人的是,尽管作为军事统帅,诗人在这里却没有强作英豪之态,而是赤裸裸地写出当时在那种环境下的内心波动,直露的笔触把诗人的内心世界呈现出来,以其真诚而扣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以“艰哉何巍巍”总领全篇,通过征途所见突出一个“艰”字。“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二句为全诗奠定了萧瑟悲凉的基调,使诗笼罩在一片凄哀险恶的气氛中。为了进一步渲染凄哀险恶的气氛,诗人又以羊肠小路、恐怖战栗的熊吼虎叫、罕无人迹的漫漫大雪等物象感叹行军的艰难。以此为铺垫,顺势提出“思欲一东归”的念想。末二句并写两面,一写诗人同情长期征战的战士,渴望战争结束、实现统一的心情;一写诗人以周公自比,排除万难、取得征讨胜利的决心。整个诗歌弥漫着悲凉之气,抒情真挚感人。
去年苦寒犹身可,今年苦寒愁杀我。
去年苦寒冻裂唇,犹有草茅堪蔽身。
今年苦寒冻入髓,妻啼子哭空山里。
空山日夜望官军,燕颔虎头闻不闻?
樵苏无夙饮。
凿冰煮朝飡。
悲矣采薇唱。
苦哉有余酸。
岁岁层冰合。
纷纷霰雪落。
浮阳减清晖。
寒禽叫悲壑。
饥爨烟不兴。
渴汲水枯涸。
北风北风,职何严毒。
摧壮士心,缩金乌足。
冻云嚣嚣,碍雪一片下不得。
声绕枯桑,根在沙塞。
黄河彻底,顽直到海。
一气抟束,万物无态。
唯有吾庭前杉松树枝,枝枝健在。
冰峰撑空寒矗矗,云凝水冻埋海陆。
杀物之性,伤人之欲,既不能断绝蒺藜荆棘之根株,又不能展凤凰麒麟之拳跼。
如此则何如为和煦,为膏雨,自然天下之荣枯,融融于万户。
译文
峻峭的山和大地,都被冰雪(恶势力)所覆盖。
(恶势力)杀物、伤人的恶性兴起,(我)既不能将他们连根拔起,也无法为百姓带来祥瑞。
如此一来,百姓便无安乐。可天下自然有法则,善恶兼存。善枯则恶荣,恶枯则善荣,待到善荣之日,万户必定能够愉快地生活。
严寒动八荒,刺刺无休时。
阳乌不自暖,雪压扶桑枝。
岁暮寒益壮,青春安得归。
朔雁到南海,越禽何处飞。
谁言贫士叹,不为身无衣。
胡天夜清迥,孤云独飘飏.遥裔出雁关,逶迤含晶光。
阴陵久裴回,幽都无多阳。
初寒冻巨海,杀气流大荒。
朔马饮寒冰,行子履胡霜。
路有从役倦,卧死黄沙场。
羁旅因相依,恸之泪沾裳。
由来从军行,赏存不赏亡。
亡者诚已矣,徒令存者伤。
句芒司春懦不职,纵使玄冥氧凌轹。
三冬肃杀归尔时,长物岂容长凛慄。
北风吹水冰成梁,急雷盖地云翻墨。
坐令贫士高掩扃,安得重裘代絺绤。
春泥漫漫薪不属,破灶无烟愁四壁。
饥吟拥鼻涕流澌,皲指结衣僵欲直。
水南水北多高士,去作达官金马客。
朱门碧瓦照通都,耻著麻衣羡狐白。
问余何为不录录,反老抱关守甔石。
十日春寒何所觊,坐想朝阳生屋隙。
愿将挟纩同斯人,杜陵大厦无由得。
南荣炙背直万钱,燠燠此衣安且吉。
驱马涉长碛,千里径无草。
天寒日光淡,积雪常杲杲。
劲风裂肌肤,狐貉甚鲁缟。
况我被甲铠,寝迟起常早。
崔嵬陟高山,日落尚远道。
人生各有命,岂惮事遐讨。
饮冰伤心骨,重研如巨枣。
义深自最励,身贱宁要好。
亲戚何可逢,功名未自保。
少年慕壮健,我独贵疏老。
君不见诗人著布裘,愿得大裘一万里。
又不见诗人叹茅屋,愿得广厦千万间。
重堂复宇御狐白,今世谁念人多寒。
我衣穿空垂百结,蓬萝盖头四壁裂。
却顾悲号穷独人,露宿牛衣冷如铁。
昨日北风高,霏霏满天雪。
千里六出花,六日飞不歇。
深山深一丈,树木冻欲折。
平地盈数尺,布肆不成列。
覆物生辉光,照人清皎洁。
紫塞群玉峰,沧溟白银阙。
篁竹为琅玕,松风蒒玉屑。
官吏来参贺,物情亦感悦。
瘴疠已消除,丰穰及时节。
长吏因疾恚,请假来一月。
病眼为寒昏,风头因冷发。
汤药厌服饵,酒肉愁罢辍。
夹幕映重帘,炉茵与衾褐。
禄粟不忧饥,帑俸无乏绝。
江海主恩深,素餐心激切。
儿童温且饱,当风泝凛冽。
朝索暖寒酒,暮须汤饼设。
不知有饥寒,灯火夜暖热。
越人轻活计,舂税供膏血。
及至风雪时,日给多空竭。
樵苏与网捕,负薪冰路滑。
口噤无言语,股{左木右栗}衣疏葛。
藜藿不充饥,冻饿多不活。
惭惶褚夸恩,彷徨空殒越。
因作苦寒行,聊与儿童说。
穷冬北上太行岭,霰雪纠结风峥嵘。
熊潜豹伏飞鸟绝,一径仅可通人行。
僮饥马羸石磴滑,战栗流汗皆成冰。
妻愁儿号强相逐,万险历尽方到并。
并州从来号惨烈,今日乃信非虚名。
阴烟苦雾朝不散,旭日不复能精明。
跨鞍揽辔趋上府,发拳须磔指欲零。
炭炉炙砚汤涉笔,重复画字终能成。
谁言醇醪能独产,壶腹迸裂无由倾。
石脂装火近不热,蓬勃气入头颅腥。
仰惭鸿雁得自适,随阳南去何溟溟。
又惭鳦鸟识时节,岩穴足以潜微形。
我来苔欲报恩分,契阔非尽利与荣。
古人有为知己死,只恐冻骨埋边庭。
中朝故人岂念我,重裘厚履飘华缨。
傅闻此北更寒极,不知彼民何以生。
雨雪雨雪,凄风如刀,我行中野,而无缊袍。
我寒我饥,谁复我知。
四无人声,但闻熊罴。
罴欲攫我,罴复夺我。
我身茕茕,进退不可。
进固难矣,退亦何止。
还望旧乡,远隔江海。
江波汤汤,海波洋洋。
我思我乡,死也可忘。
太行之山何崔嵬,天寒溪谷禽兽饥。
黄熊赤罴力相食,翠衿绣翼徒南飞。
啄食饮泉百意足,野田椎子寒无衣。
张罗挂毕伺鸟雀,口作雌雄鸣且悲。
鹌鹑小鸟鼓翅落,鼎食之家意不乐,顿箸待尔登品错。
奏应钟,开玄堂,毡帏锦幄冬夜长。
微禽效体樽俎光,秃鹙驾鹳当檐翔。
凛凛朔风运,悠悠玄象驰。
北鄙何萧条,漠野恒凄其。
崇霜依岫结,峨冰凭岸滋。
飞沙塞门黄,胡马厉长悲。
漂漂密雪兴,叆叆繁云垂。
穷兽啼原泽,饥乌号树枝。
无衣叹秦风,卒岁咏豳诗。
伊余炎荒士,飘飖寄边陲。
风土有本性,狐貉非所宜。
饮浆岂执热,怀纩犹抱絺。
处燥常畏疡,思凉诚恶痹。
寄谢父与母,游子难久居。
朔风卷水水倒行,三日不抵临川城。
天空野旷人烟断,沧波浩浩孤舟横。
回首白云凝不飞,忆昨长跪牵爷衣。
爷年渐老儿远去,膝前谁问寒与饥。
欲语妻孥转呜咽,十口从此隔风雪。
已怜长安不易居,更堪贫贱难为别。
十年琴剑西复东,三百六旬如转蓬。
出门即是客,远近将毋同。
何独此别心忡忡,江上严寒晚来作。
呼僮暖酒斟复酌,醉不成欢卧未能,坐看纷纷雪花落。
燕山九月即飞雪,玄冬寒气更栗烈。
河西冰胶午不开,山头冻雀眼流血。
荒城日暮少人行,茅檐几处炊烟绝。
云黯风饕日色黄,槎丫老树重阴结。
朱门贵客孤白裘,拥炉酌酒罗珍羞。
谁怜路有冻死骨,旬日委弃无人收。
况闻淮南罹水患,十家八九趋他县。
穷途无食给饔飧,那有兼衣御霜霰。
昔年杜老忧民艰,愿得广厦千万间。
而今寒士流离转沟渎,虽有万间知不足。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背景
这首诗是建安十一年(206年)春,曹操亲征高干途中于鞍马间作成的。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时,高干因慑于曹操的武力而归降,次年又趁曹操北征乌桓之机,举兵反叛盘踞壶关口。为了平定北方,彻底铲除袁绍势力,曹操带着连年征战的疲劳,翻越巍峨险峻的太行山,又率师北上作战。
译文
北征登上太行山,山高岭峻多艰难!
羊肠坂路真崎岖,一路颠簸车轮断。
风吹树木声萧萧,北风呼啸发悲号。
熊罴当路面对我蹲坐,虎豹夹道发威狂嚎叫。
溪谷荒凉人烟少,大雪纷纷漫天飘。
抬头远望长声叹息,长途跋涉思绪如潮。
我心郁郁多么愁闷,真想东归返回故乡。
水深桥断难前进,大军徘徊半路上。
行军迷路失方向,傍晚还没有住宿的地方。
走啊走啊日久远,人疲马乏又渴又饥。
担着行囊边走边砍柴,凿冰煮粥充饥肠。
想起那篇《东山》诗,深深触动我的哀伤。
注释
太行山:绵延于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处的大山脉。何:多么。与下文“雪落何霏霏”之“何”意同。巍巍:高耸的样子。
羊肠坂:地名,在壶关(今山西长治县东南)东南,以坂道盘旋弯曲如羊肠而得名。坂:斜坡。诘屈:曲折盘旋。摧:毁坏、折断。
罴:熊的一种,又叫马熊或人熊。
溪谷:山中低洼有水处。山中居民往往聚居溪谷,此处说“少人民”,言山中人烟稀少。霏霏:雪下得很盛的样子。
延颈:伸长脖子(远眺)。怀:怀恋,心事。
怫郁:愁闷不安。东归:指归故乡谯郡。作者谯(今安徽亳县)人,在太行之东,故云“一东归”。
绝:断。中路:中途。
薄暮:黄昏。
担囊:挑着行李。行取薪:边走边拾柴。斧冰:以斧凿冰取水。糜:稀粥。
悠悠:忧思绵长的样子。
赏析
206年,曹操率兵亲征高干,途中经过太行山著名的羊肠坂道,写下了这首诗,其格调古直悲凉,回荡着一股沉郁之气。这首诗感情真挚,直抒胸臆,毫不矫情作态。诗人在诗中用质朴无华的笔触描述了委曲如肠的坂道、风雪交加的征途、食宿无依的困境。对于艰难的军旅生活所引起的厌倦思乡情绪,诗人也做了如实的记录。更感人的是,尽管作为军事统帅,诗人在这里却没有强作英豪之态,而是赤裸裸地写出当时在那种环境下的内心波动,直露的笔触把诗人的内心世界呈现出来,以其真诚而扣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以“艰哉何巍巍”总领全篇,通过征途所见突出一个“艰”字。“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二句为全诗奠定了萧瑟悲凉的基调,使诗笼罩在一片凄哀险恶的气氛中。为了进一步渲染凄哀险恶的气氛,诗人又以羊肠小路、恐怖战栗的熊吼虎叫、罕无人迹的漫漫大雪等物象感叹行军的艰难。以此为铺垫,顺势提出“思欲一东归”的念想。末二句并写两面,一写诗人同情长期征战的战士,渴望战争结束、实现统一的心情;一写诗人以周公自比,排除万难、取得征讨胜利的决心。整个诗歌弥漫着悲凉之气,抒情真挚感人。
北游幽朔城。
凉野多险难。
俯入穷谷底。
仰陟高山盘。
凝冰结重磵。
积雪被长峦。
阴雪兴岩侧。
悲风鸣树端。
不睹白日景。
但闻寒鸟喧。
猛虎凭林啸。
玄猿临岸叹。
夕宿乔木下。
惨怆恒鲜欢。
渴饮坚冰浆。
饥待零露餐。
离思固已久。
寤寐莫与言。
剧哉行役人。
慊慊恒苦寒。
赏析
《苦寒行》在《乐府诗集》中属《相和歌·清调曲》。《乐府解题》说:“晋乐奏魏武帝《北上篇》,备言冰雪溪谷之苦。其后或谓之《北上行》,盖因武帝辞而拟之也。”原辞为曹操所作,是公元206年(建安十一年)春正月北征高干时写,表现了行军时的艰苦情况。陆机的这首诗即是对曹操原辞的模拟。全诗的主题是刻划“行役人”,也即北征战士在寒冷季节忍饥受冻、餐风露宿的凄苦景况,因此诗人的用笔着色都围绕这一点而展开。
开篇两句,是全诗的交待,有地点(幽朔)、时间(凉冬)以及所要描写的重心(多险难),以下十四句就针对“险”和“难”二字进行铺陈排比。北征战士穿行于北方的山谷中,一会儿深入谷底,一会儿仰攀高峰,道路崎岖不平,又凝结了厚厚的坚冰,积雪笼罩着起伏的山峦。山岩缠绕浓重的阴云,阵阵寒风在树林中穿越,发出凄厉的悲鸣。天色阴沉,不见日光,偶有几声寒鸟的哀叫以及野兽的吼声。天色晚了,战士们凭树支帐而宿,渴饮坚冰,饥餐风露。更兼长年征战在外,对故乡亲人的思念,绵绵无尽,却又难通消息,对方是死是活都不得知,于是诗人充满了同情地长叹一声:“剧哉行役人,慊慊恒苦寒。”结尾与开头紧密地照应在一起。
这首诗比较鲜明地体现了陆机诗歌创作的特色。首先是对偶的使用。清代叶矫然说:“六朝排偶,始于士衡”。排偶不一定始于陆机,但陆机确于此最见特色。这首诗除了开首二句和结尾四句,中间部分几全用对偶,显示了陆机过人的才思。不过,陆机虽有意写对偶,却不十分板整,往往在轮廓上整对,而字与字之间并不讲究。如“不睹白日景”两句。明代何景明说:“陆诗体俳语不俳”,很得其实。所以虽全篇为对,读去并不觉很呆板,古朴之气穿插其间,使诗歌具有一种感人的气势。其次,是赋法的采用。赋法就是铺叙,铺陈排比、罗列事物,这本是汉大赋的主要手法,陆机却吸收来运用在诗歌里,这样就使诗歌获得繁褥厚重和光采辉煌的效果。当时人说读他的诗好像“玄圃积压,莫非夜光”就是夸赞这一点。这首诗在开头交待出“险”和“难”之后,即从俯、仰、闻、睹以及战士们的饥渴、住宿等多方面进行铺陈,欲说尽说透,不仅加深了读者的印象,也增加了诗歌的容量。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说他的诗“缛旨星稠,繁文绮合”,萧绎《金楼子·立言篇》说他“辞致侧密,事语坚明。意匠有序,遗言无失。”刘勰《文心雕龙》说他“才欲窥深,辞务索广。故思能入巧而不制繁。”可见这一种特色为前人所公认并多有奖饰。第三,此诗还表现了陆机语言上的特色。陆机诗歌基本不用常语、口语、俗语,而大量使用书面辞汇、成辞等。将此诗与曹操的那首相比即可见出二者的区别。曹诗用了许多口语、散句、如“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陆机此诗则用许多对偶代替,并且字词也工于锻炼,如“凝冰”、“积雪”、“恒鲜欢”等等。曹诗有大量的虚字,陆诗则几舍弃不用,而以实词代之,文人化特色很鲜明。另外,陆机还善于锻炼动词,以加强警动的效果。如“结”、“被”、“兴”、“鸣”、“凭”、“临”等。清人厉志说他“字字有力,语语欲飞”,虽略有夸张,也还是反映了陆诗的总体面貌的。
不过陆机有时过于侧重技巧,而忽略了对诗情的疏通,尤其是他的一些拟古诗,本来的目的就是通过模拟以锻炼自己某一方面的技巧,因此对其余就不顾及。如这首诗,“离思”应该是最易出诗情,也最应为诗人全力把握的重点,但陆机却仅以淡淡的两句带过,是很可惜的。
陆机对于诗歌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法规,他加强了诗歌的文人化倾向,促进了诗歌向格律体的进展,他是由古诗向近体诗发展过程中的开启者之一,因此,他应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
重纩无暖气,轻被覆空床。
悠悠发洛都。
茾我征东行。
征行弥二旬。
屯吹龙陂城。
顾观故垒处。
皇祖之所营。
屋室若平昔。
栋宇无邪倾。
奈何我皇祖。
潜德隐圣形。
虽没而不朽。
书贵垂伐名。
光光我皇祖。
轩耀同其荣。
遗化布四海。
八表以肃清。
虽有吴蜀寇。
春秋足耀兵。
徒悲我皇祖。
不永享百龄。
赋诗以写怀。
伏轼泪沾缨。
北游幽朔城。
凉野多险难。
俯入穷谷底。
仰陟高山盘。
凝冰结重磵。
积雪被长峦。
阴雪兴岩侧。
悲风鸣树端。
不睹白日景。
但闻寒鸟喧。
猛虎凭林啸。
玄猿临岸叹。
夕宿乔木下。
惨怆恒鲜欢。
渴饮坚冰浆。
饥待零露餐。
离思固已久。
寤寐莫与言。
剧哉行役人。
慊慊恒苦寒。
赏析
《苦寒行》在《乐府诗集》中属《相和歌·清调曲》。《乐府解题》说:“晋乐奏魏武帝《北上篇》,备言冰雪溪谷之苦。其后或谓之《北上行》,盖因武帝辞而拟之也。”原辞为曹操所作,是公元206年(建安十一年)春正月北征高干时写,表现了行军时的艰苦情况。陆机的这首诗即是对曹操原辞的模拟。全诗的主题是刻划“行役人”,也即北征战士在寒冷季节忍饥受冻、餐风露宿的凄苦景况,因此诗人的用笔着色都围绕这一点而展开。
开篇两句,是全诗的交待,有地点(幽朔)、时间(凉冬)以及所要描写的重心(多险难),以下十四句就针对“险”和“难”二字进行铺陈排比。北征战士穿行于北方的山谷中,一会儿深入谷底,一会儿仰攀高峰,道路崎岖不平,又凝结了厚厚的坚冰,积雪笼罩着起伏的山峦。山岩缠绕浓重的阴云,阵阵寒风在树林中穿越,发出凄厉的悲鸣。天色阴沉,不见日光,偶有几声寒鸟的哀叫以及野兽的吼声。天色晚了,战士们凭树支帐而宿,渴饮坚冰,饥餐风露。更兼长年征战在外,对故乡亲人的思念,绵绵无尽,却又难通消息,对方是死是活都不得知,于是诗人充满了同情地长叹一声:“剧哉行役人,慊慊恒苦寒。”结尾与开头紧密地照应在一起。
这首诗比较鲜明地体现了陆机诗歌创作的特色。首先是对偶的使用。清代叶矫然说:“六朝排偶,始于士衡”。排偶不一定始于陆机,但陆机确于此最见特色。这首诗除了开首二句和结尾四句,中间部分几全用对偶,显示了陆机过人的才思。不过,陆机虽有意写对偶,却不十分板整,往往在轮廓上整对,而字与字之间并不讲究。如“不睹白日景”两句。明代何景明说:“陆诗体俳语不俳”,很得其实。所以虽全篇为对,读去并不觉很呆板,古朴之气穿插其间,使诗歌具有一种感人的气势。其次,是赋法的采用。赋法就是铺叙,铺陈排比、罗列事物,这本是汉大赋的主要手法,陆机却吸收来运用在诗歌里,这样就使诗歌获得繁褥厚重和光采辉煌的效果。当时人说读他的诗好像“玄圃积压,莫非夜光”就是夸赞这一点。这首诗在开头交待出“险”和“难”之后,即从俯、仰、闻、睹以及战士们的饥渴、住宿等多方面进行铺陈,欲说尽说透,不仅加深了读者的印象,也增加了诗歌的容量。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说他的诗“缛旨星稠,繁文绮合”,萧绎《金楼子·立言篇》说他“辞致侧密,事语坚明。意匠有序,遗言无失。”刘勰《文心雕龙》说他“才欲窥深,辞务索广。故思能入巧而不制繁。”可见这一种特色为前人所公认并多有奖饰。第三,此诗还表现了陆机语言上的特色。陆机诗歌基本不用常语、口语、俗语,而大量使用书面辞汇、成辞等。将此诗与曹操的那首相比即可见出二者的区别。曹诗用了许多口语、散句、如“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陆机此诗则用许多对偶代替,并且字词也工于锻炼,如“凝冰”、“积雪”、“恒鲜欢”等等。曹诗有大量的虚字,陆诗则几舍弃不用,而以实词代之,文人化特色很鲜明。另外,陆机还善于锻炼动词,以加强警动的效果。如“结”、“被”、“兴”、“鸣”、“凭”、“临”等。清人厉志说他“字字有力,语语欲飞”,虽略有夸张,也还是反映了陆诗的总体面貌的。
不过陆机有时过于侧重技巧,而忽略了对诗情的疏通,尤其是他的一些拟古诗,本来的目的就是通过模拟以锻炼自己某一方面的技巧,因此对其余就不顾及。如这首诗,“离思”应该是最易出诗情,也最应为诗人全力把握的重点,但陆机却仅以淡淡的两句带过,是很可惜的。
陆机对于诗歌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法规,他加强了诗歌的文人化倾向,促进了诗歌向格律体的进展,他是由古诗向近体诗发展过程中的开启者之一,因此,他应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
猜您喜欢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痛哉世人,见欺神仙。
古公亶甫,积德垂仁。
思弘一道,哲王于豳。
太伯仲雍,王德之仁。
行施百世,断发文身。
伯夷叔齐,古之遗贤。
让国不用,饿殂首山。
智哉山甫,相彼宣王。
何用杜伯,累我圣贤。
齐桓之霸,赖得仲父。
后任竖刁,虫流出户。
晏子平仲,积德兼仁。
与世沈德,未必思命。
仲尼之世,主国为君。
随制饮酒,扬波使官。
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
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
其穷如抽裂,自以思所怙。
虽怀一介志,是时其能与!
守穷者贫贱,惋叹泪如雨。
泣涕于悲夫,乞活安能睹?
我愿于天穷,琅邪倾侧左。
虽欲竭忠诚,欣公归其楚。
快人由为叹,抱情不得叙。
显行天教人,谁知莫不绪。
我愿何时随?
此叹亦难处。
今我将何照于光曜?
释衔不如雨。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
流磻平皋,垂纶长川。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嘉彼钓叟,得鱼忘筌。
郢人逝矣,谁与尽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