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请使用空格隔开作者和分类,比如:李白 写景

菩萨蛮·五云深处蓬山杳

宋代 · 李之仪

五云深处蓬山杳。
寒轻雾重银蟾小。
枕上挹余香。
春风归路长。
雁来书不到。
人静重门悄。
一阵落花风。
云山千万重。

分类:   写云  抒情  怅惘 

李之仪:   写云  抒情  怅惘 

赏析

写景的虚实相间,是此词的主要特点。首句写云写山,这原是常见的自然景象,但此中的云是“五云”,此中的山是“蓬山”,句末下一“杳”字,平添一层梦幻般的氛围。这不禁令人想起白居易“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长恨歌》)的诗句,那么词中“五云”、“蓬山”是指真实的山景呢,还是借仙山之名,表现意念中的境象。这一似虚若实的景象传示出迷惘之气,显现了主人公内心的惆怅和对希望的渺茫感。接着一句对月夜的描写较实,但作者写雾重,写月小,以昏淡迷朦的景色特点,创造了和首句相同的氛围,虚实景象交融一体,不仅形成画面的和谐,而且进一步映衬出主人公的悲凉心情。
  写景的虚实相间,还表现为以充分的想象来充实画面。词中两处写到春风,作者抓住暮春的季节特点,依据春之将逝的自然规律,产生出春风归路漫长的想象。这一想象表现了主人公微妙的意绪转换,是把意识中对出行之人归途的揣想转化而为对春风归途的深沉慨叹,语涉春风,然意在归人。另一写春风的词句“一阵落花风”也包含着想象的成份。女子身处闺中,又是夜间,并不能实见风过花落的景状,这只是她根据暮春花谢的特点所产生的推想,这一推想固然有其逻辑上的必然性,但更透露出内心的无限伤感,她的孤寂,她对青春流逝的叹息尽在这一想象之中。
  以人物的主观情感作为结构的经络,是这首词写景的又一特点。从作品的总体结构看,上下两片都以写外景大景为主,云、山、风、雾、月、雁是整个环境的主要构成,但是在这个大环境中,又分别插入“枕上挹余香”和“人静重门悄”两句,展示了女主人公身边的小环境,使人物主体形象比较明朗地显现在画面中,因而增强了大景中所孕含的主观情感的清晰度。同时,大小景两相映照,只觉得大景更迷茫凄清,而置于其中的闺房则更深邃孤寂,进一步突出了人物的心情。作品的首尾构成也颇有深意,首句和末句所写都是云和山,物景相同,但显示的气氛特点和感情色彩却不尽相同,起首以悠渺之景写出内心的怅惘,结句却以云山的层叠显出心情的沉重,两句遥相对应,可见出人物感情的发展。这首词以抒发情感为前提,在景色的描状或结构上都显出较强的主观随意性,因而虽无直接言情的辞句,却又处处可感深深的情思。

猜您喜欢

再过苦竹饭于寺前客邸

宋代 · 李之仪

隼旟歌呼引红妆,花帽追随入醉乡。
今日再来如断梦,主人依旧进黄粱。

山中

宋代 · 秘演

结茅临水石,淡寂益闲吟。
久雨寒蝉少,空山落叶深。
危楼乘月上,远寺听钟寻。
昨得江僧信,期来此息心。

分类: 孤独  写景   

殿前欢·大都西山

元代 · 唐毅夫

冷云间,夕阳楼外数峰闲。
等闲不许俗人看,雨髻烟鬟。
倚西风十二阑,休长叹。
不多时暮霭风吹散,西山看我,我看西山。

分类:   写景  人生 

登山未还范景仁以诗见促次韵二首 其一

宋代 · 李之仪

扑面烟霞晓更嘉,偶随藜杖访仙家。
斜阳不见登山屐,独绕长溪折夜花。

登望楚山最高顶

唐代 · 孟浩然

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
最高唯望楚,曾未一攀跻。
石壁疑削成,众山比全低。
晴明试登陟,目极无端倪。
云梦掌中小,武陵花处迷。
暝还归骑下,萝月映深溪。

分类:   望远  抒怀  豪迈 

路西庄绝句

宋代 · 李之仪

麦未登场已插秧,更忧雨过水还伤。
一生能着几量屐,白发萧萧祇管忙。

热门搜索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宋词精选 高中文言文 初中古诗 小学生必背古诗

朝代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类型

写景 思乡 离别 励志 抒情 爱国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田园 爱情
查看更多...

作者

李白 杜甫 苏轼 辛弃疾 白居易 陆游

王世贞 黄庭坚 王安石 苏辙 柳宗元
查看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