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风轻动庭除冷,珠帘月上玲珑影。
山枕隐秾妆,绿檀金凤凰。
两蛾(é)愁黛浅,故国吴宫远。
春恨正关情,画楼残点声。
背景
此词约作于唐大中(847—860)年间。《乐府纪闻》记载此事云:“令狐綯假温庭筠手撰二十阕以进。”据此,《菩萨蛮》诸阕乃温庭筠所撰而由令狐绹进献唐宣宗之作。
译文
竹梢掠过石阶上,带来阵阵寒风,摇碎珠帘上玲珑的月光。山枕隐去了她的浓妆,只看见绿檀枕端,画着一对描金的凤凰。
蛾眉淡淡地簇拥着忧伤,她虽身在吴宫,心儿却在遥远的故乡。恨春去匆匆春情更浓,画楼更漏声声敲打着她的无眠,无眠的情思里天边又泛起了晨光。
注释
除:台阶。珠帘月上:是“月上珠帘”的倒装句。山枕:枕头形状如山。隐:隐没。又作凭依。秾妆:即浓妆。绿檀:指檀枕。金凤凰:指枕的纹饰。
蛾:眉,犹言蛾眉。吴宫:吴地的宫阙。残点声:即漏壶滴水将尽的声音。表示天将明时,漏尽更残。
赏析
两蛾愁黛浅,故国吴宫远。春恨正关情,画楼残点声。
此词写春愁春恨。与温词中的人物身份大多为普泛化的女性不同,此词的抒情主人公则是一位幽居深宫的女子。词的上片仍从景物环境写起。这是一个清幽冷寂的月夜,庭院里的付林在轻柔的夜风吹拂下沙沙作响,婆娑的竹影使庭院变得更加幽森清冷;皎洁的月光透过珍珠帘子洒照进来,在地上投下玲珑斑驳的影子。随着月光的指引,方显现出倚凭山枕而卧的女主人公。与另一首同调之作《菩萨蛮·夜来皓月才当午》所写“深处麝烟长,卧时留薄妆”的情景相似,这位倚枕而卧的女子留着“秾妆”,戴着凤凰金钗,隐约透露出她有所期盼的幽微心理。下片则将描写的笔触继续沿着女子的客颜妆饰,进而深入她的内心世界。一双用青黛描画的蛾眉,经过辗转无眠的煎熬已经变得颜色浅淡,眉宇间流溢着愁思,原来她思念的故土——吴国的宫殿已经十分遥远。至此,抒情主人公方显露她的庐山真面目:原来她是一个远离故国的宫女。这令读者联想起春秋末期被越王勾践作为政治诱饵献给吴王夫差的越国美女西施。词的末尾,又借拂晓前从画楼外传来的更漏残点之声,抒写女主人公缠绵无尽的春恨与愁情。
通观全词,山枕、秾妆、绿檀、金凤凰之类有关居处环境和容颜妆饰的描写,仍不脱脂粉气息,但竹风、审月、残点等景物意象的渲染烘托,则构筑了一个凄清幽微的艺术境界,用以抒写女主人公幽怨感伤之情,情致深婉,意境浑成。此词虽然写得是宫怨,但从主人公的怨恨声中,似乎还可以感觉到作者对现实的某些不满之情。
猜您喜欢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时见一作:谁见)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谿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翠翘金缕双鸂鶒,水纹细起春池碧。
池上海棠梨,雨晴红满枝。
绣衫遮笑靥,烟草粘飞蝶。
青琐对芳菲,玉关音信稀。
浅草干河阔,丛棘废城高。
白马犀匕首,黑裘金佩刀。
霜清彻兔目,风急吹雕毛。
一经何用厄,日暮涕沾袍。
花映柳条,闲向绿萍池上。
凭阑干,窥细浪,雨萧萧。
近来音信两疏索,洞房空寂寞。
掩银屏,垂翠箔,度春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