谪居履在陈,从者有温见。
山荒聊可田,钱镈还易办。
夷俗多火耕,仿习亦颇便。
及兹春未深,数亩犹足佃。
岂徒实口腹,且以理荒宴。
遗穗及乌雀,贫寡发余羡。
出耒在明晨,山寒易霜霰。
译文
谪居龙场呵遇到孔子在陈绝粮般的困境,我的随从们都有不满的表现。
好在这到处的荒坡亦可开荒垦田,农具也还容易筹办。
当地的农人多是刀耕火种,学习模仿也很方便。
趁现在春天还没有过去,赶快种好这几亩田。
难道仅仅是为吃口饱饭,待丰收了还要用它请客设宴。
收割遗下的颗粒就留给乌雀吧,多余下来的粮食散发给穷困人家。
明天早晨就的带着农具去垦荒,山间寒冷易结冰霜莫误了时光。
注释
在陈:语出《论语》“在陈绝粮”,后人以“在陈”作为绝粮的代称。温见:温,不满、愤怒的样子。见,同现。意思是表现出不满。
钱镈:古时的农具。
发余羡:发,散发。余羡,多余的,富足的。
霰:雪珠。如白居易《秦中呤》“夜深烟火灭,霰雪落纷纷”。
赏析
民以食为天,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都得解决吃饭问题。阳明先生来到龙场,就陷入缺粮少吃的困境,该诗描述的就是缺粮时向农人学习耕田的情景。但从该诗来看,并没有直接描写“学农”,而是通过学农,反映作者对农业的认识,对于“贫寡”的关注。这首诗充满了诗人不鄙夷农事的思想感情,是阳明居龙场诗中有较大现实主义成分的篇什。
猜您喜欢
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高台月色倍新晴,极浦浮沙远树平。
客久欲迷乡国望,乱馀愁听鼓鼙声。
湖南水潦频移粟,碛北风烟且罢征。
濡手未辞援溺苦,白头方切倚闾情。
艾草莫艾兰,兰有芬芳姿。
况生幽谷底,不碍君稻畦。
艾之亦何益?
徒令香气衰。
荆棘生满道,出刺伤人肌。
持刀忌触手,睨视不敢挥。
艾草须艾棘,勿为棘所欺。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琅琊雪是故园雪,故园春亦琅琊春。
天机动处即生意,世事到头还俗尘。
立雪浴沂传故事,吟风弄月是何人?
到家好谢二三子,莫向长沮错问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