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际轻烟,沙边微雨。
荷花芳草垂杨渡。
多情移徙忽成愁,依稀恰是西湖路。
血染红笺,泪题锦句。
西湖岂忆相思苦。
只应幽梦解重来,梦中不识从何去。
背景
这首小词作于宋亡之后,调下题作“闲游”,上阕写闲游中所见,下阕写闲游中所感,日日夜夜在怀念故都临安,却以反诘的语气遥问西湖是否还记得相思之苦。词人那种想见西湖又怕见西湖的矛盾心理以及在现实生活中莫知所从的迷惘心情正是通过这样的诘问表达了出来。
赏析
词的起首三句,由远而近描绘了眼前景色。这样的写法基本上是排列名词,没有动词;让各种物象组成余味无穷的画面。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幽闲情致。
“多情移徙忽成愁,依稀恰是西湖路”两句,如奇峰突起。境界骤变。词人方才的闲游似“云无心认出岫”,至此顿生枨触,优游之情马上化成一腔悲恨。
这一转变也是有条件的:其一是客观上“荷花芳草垂杨渡”这些景物具有与西湖相似的特征;其二是主观上词人有见过西湖的印象和怀念临安的思想。因此当他在闲游中睁开双眼时,面前仿佛呈现出西湖的迷蒙景色,胸中立即泛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愁情。
过片三句,是全篇感情的高潮。红笺以血染。锦句用泪题,全是伤心之语,可见愁恨之深。下面他不说自己日日夜夜在怀念故都临安,却以反诘的语气遥问西湖是否还记得相思之苦。词人正是通过这样的诘问表达了忆念故国之情。
结尾二句,前后呼应,感情又深入一层。前面说眼前景色恰是西湖,然又不是真正的西湖。可见西湖之遥远。并不纯粹由于地理上的间阻,同时也是由于政治上的限隔。那么怎样才能重到真正的西湖呢?词人唯有托诸梦境。
“只应幽梦解重来”是推想之辞,然亦反映了现实中重到西湖之不可能。接着“梦中不识从何去”一句,又推进一层,意谓西湖只有在梦中才能重到,可是即使到了梦中。他也不知从哪条路前去西湖。词人那种想见西湖,怕见西湖的矛盾心理,在现实生活中莫知所从的迷惘心情。十分含蓄地流露出来,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猜您喜欢
路入南中,桄榔叶暗蓼花红。
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树底纤纤抬素手。
县楼三十六峰寒,王粲登临独倚阑。
清坐一番春雨歇,相思千里夕阳残。
诗来嗟我不同醉,别後喜君能自宽。
举目尽妨人作乐,几时归得钓鲵桓。
仙人辞汉歌,自谓缚虎手,殊不佳。
因改此调,虽不能如贺方回诸作,然稍觉平安。
长日无所用心,非欲求加昔人也。
千里酸风,茂陵客、咸阳古道。
宫门夜、马嘶无迹,东关云晓。
牵上魏车将汉月,忆君清泪知多少。
怅土花、三十六宫墙,秋风袅。
浥露兰,啼痕绕,画兰桂,雕香早。
便天还知道,和天也老。
独出携盘谁送客,刘郎陵上烟迷草。
悄渭城、已远月荒凉,波声小。
千里酸风,茂陵客、咸阳古道。
宫门夜、马嘶无迹,东关云晓。
牵上魏车将汉月,忆君清泪知多少。
怅土花、三十六宫墙,秋风袅。
浥露兰,啼痕绕。
画阑桂,雕香早。
便天还知道,和天也老。
独出携盘谁送客,刘郎陵上烟迷草。
悄渭城、已远月荒凉,波声小。
一叶扁舟轻帆卷。
暂泊楚江南岸。
孤城暮角,引胡笳怨。
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
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天际遥山小,黛眉浅。
旧赏轻抛,到此成游宦。
觉客程劳,年光晚。
异乡风物,忍萧索、当愁眼。
帝城赊,秦楼阻,旅魂乱。
芳草连空阔,残照满。
佳人无消息,断云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