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冉冉,草纤纤,谁家隐居山半崦。
水烟寒,溪路险。
半幅青帘,五里桃花店。
译文
云彩缓缓地飘飞;纤纤的细草碧绿一片,是谁家的房舍在半山崦里若隐若现?水上弥漫寒烟,溪水旁边山路陡峭而且艰险,远处半幅青帘招展,是五里外桃花路边的酒店。
注释
迎仙客:中吕宫曲牌。句式:三三七、三三、四五。括山:指括苍山,在浙江省东南部。纤纤:草林木茂盛的样子。崦:山坳。青帘:酒旗。
猜您喜欢
偕程令尹游烟萝洞
农成耒耜功,吏散簿书丛。
一樽还许野人同,郊外联飞鞚。
二公,意浓,破五日渊明俸。
梅边醉袖袅花风,乐与渔樵共。
踞虎登龙,翔鸾飞凤,晴山千万峰。
留连醉翁,招邀妙容,同入烟萝洞。
春思
花前想故人,楼下几销魂。
一声孤雁破江云,望断无音信。
倚门,夜分,月淡寒灯尽。
梅梢窗外影昏昏,花落香成阵。
泪粉啼痕。
伤春方寸。
飘零寄此身。
为君,瘦损,不似年时俊。
稽山春晚
若耶溪边路,四山环翠微,春去人间总不知。
莺乱啼,满川烟树迷。
先生醉,葛洪丹井西。
春晚
惜花人何处?
落红春又残,倚遍危楼十二阑。
弹,泪痕罗袖斑。
江南岸,夕阳山外山。
醒吟斋
老翁独醒处,半云高卧斋,雨过松根长嫩苔、栽,菊花依旧开。
青山怪,白云归去来。
偕王公实寻梅
浩然英雄气,塞乎天地间,破帽西风雪满山。
顽,探梅千百番。
家童懒,灞桥驴背叛。
秋望二首
杨柳沙头树,琵琶江上舟,雁去衡阳水自流。
愁,玉人休倚楼。
黄花瘦,晓霜红叶秋。
信远江南雁,望穷云外山,罗帕香残粉泪干。
闲,倚遍十二阑。
黄花慢,桂香秋雨寒。
雪夜
犬吠村居静,鹤眠诗梦清,老树冰花结水精。
明,月临不夜城。
扁舟兴,小窗何处灯?
金华洞中
竹暖鹤梳翅,树香鹿养茸,好景神仙图画中。
通,好山无数重。
桃源洞,绿波随落红。
佛会二首
水月观音相,海云狮子床,讲下飞花古树苍。
凉,紫檀小殿香。
天仙降,对骑金凤凰。
舞月狮王喜,献花猿臂长,何处青山不道场?
凉,宝瓶甘露浆。
方池上,白莲秋水香。
湖上书事三首
玉手银丝鲙,翠裙金缕纱,席上相逢可喜煞。
插,一枝茉莉花。
题诗罢,醉眠沽酒家。
六月芭蕉雨,两湖杨柳风,茶灶诗瓢随老翁。
红,藕花香座中。
笛三弄,鹤鸣来半空。
竹枕芦花被,草衣荷叶巾,一棹烟波湖上春。
真,神仙身外身。
蓬莱近,紫箫吹风云。
春思
象管鸳鸯字,锦筝搭凤丝,何处风流马上儿?
思,那回春幕时。
别离事,带花折柳枝。
游仙
桂影黄金树,帝乡白玉京,梦断钧大月正明。
听,粉筝江上声。
游仙兴,落花香洞庭。
别后
翠被梦中梦,雁书来处来,秋水芙蓉花又开。
猜,瘦云憁玉钗。
人何在?
月明闲风台。
感兴
野唱敲牛角,大功悬虎头,一剑能成万户侯。
愁,黄沙白髑髅。
成名后,五湖寻钓舟。
阅武为李正则赋
雁翅银枪队,虎皮铁马群,画鼓三声江上村。
屯,半千存孝军。
梅花引,绣旗杨柳春。
闰怨
宝鉴残妆景,帕罗新泪痕,又见梨花雨打门。
因,玉奴心上人。
无音信,倚阑看暮云。
武夷山中
落花流水出桃源,暖翠晴云满药田。
流金古像开香殿,步虚声未远,鹤飞来认得神仙。
傍草漫山径,幽花隐洞天,玉女溪边。
山中隐居
丹翁投老得长生,白鹤依人认小名。
青山换主随他姓,叹乾坤一草亭,半年不出岩扃。
写十卷《续仙传》,和一篇《陋室铭》,补注《茶经》。
怀古
秋风远塞皂雕旗,明月高台金凤杯。
红妆肯为苍生计,女妖娆能有几?
两蛾眉千古光辉。
汉和番昭君去,越吞吴西子归,战马空肥。
黄山道中
何人礼斗上松梢?
有客题名刻树腰。
指前峰半日行来到,这山不是小,洞天宽容我诗豪。
白云观欹仙枕,朱砂泉流药瓢,紫兰宫玉女吹箫。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
非工复非匠,云构发自然。
器象尔何物?
遂令我屡迁。
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
白狐向月号山风,秋寒扫云留碧空。
玉烟青湿白如幢,银湾晓转流天东。
溪汀眠鹭梦征鸿,轻涟不语细游溶。
层岫回岑复叠龙,苦篁对客吟歌筒。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
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
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故即其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
噫!
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
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
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
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
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
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
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
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