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丝缆引木兰船,名遂身归拜庆年。
落日澄江乌榜外,秋风疏柳白门前。
桥通小市家林近,山带平湖野寺连。
别后依依寒食里,共君携手在东田。
背景
这是一首饯别之作,作于大历四年(公元769年)。金陵人冷朝阳登进士第,不待授官,即归金陵,意即上元省亲,韩翃、李端、钱起、李嘉祐等为之饯行,赋诗赠别。
译文
青丝绳牵引着幽雅的木兰船,船中之人是进士及第者,正归家省亲。
波光粼粼的澄江上,斜日依偎着乌黑发亮的归舟;巍峨的白门前,秋风阵起,吹拂着萧疏的柳条。
所居庄园,小桥流水,通往附近的集市;庄园的附近,青山绿水,湖光山色,闲云野寺,一线相连。
此去一别,何日才能相见,恐怕只有等寒食节里与君携手共游东田的大好山色。
注释
冷朝阳:生卒年不详,金陵(今江苏南京)人。缆:绳。木兰船:指用木兰树材制成的船,有时用作船的美称。拜庆:即拜家庆,唐时称归家省亲为拜家庆。
乌榜:即用黑油涂饰的船。榜:船桨,借指船。白门:六朝皆定都建康,其正南门为宣阳门,俗称白门,后用以代指金陵。
家林:自家的园林,泛指家乡。
寒食:一作“寒梦”。东田:在金陵城外。
赏析
首联写冷朝阳进士及第乘船归家省亲。冷朝阳金榜题名,衣锦还乡,得拜家庆,其春风得意不在马蹄,而在乌榜,故刻意写归舟,舟饰以“青丝”,又称其为“木兰船,正为衬托其得意之状,烘托气氛。
颔联遥想冷朝阳归家省亲的沿途景色。落日归舟,景色多么诱入,正与冷朝阳金榜题名相照。写到“秋风气”,“白门”,则是点明送别的时节和友人所去之地。古有摘柳送别之俗。故诗人特意写到了“疏柳”,“疏”字照应“秋”,而“柳”又暗承题之“送”别。可谓衔接紧密构思奇巧。
颈联短短十四字,描绘出“桥”、“市”、“林”、“山”、“湖”、“寺”共六种景向。其笔力可谓深厚,而冠以“小”、“野”、“平”等字眼,则衬托出了诗人所送之人的高雅。
尾联抒写别后两地相思之情。“梦”中与君“携手”同游,可见感情之真切,而“梦”之前着一“寒”字,可见别后之凄凉,反衬相思之苦,友情之深厚、浓郁。
猜您喜欢
半身映竹轻闻语,一手揭帘微转头。
此意别人应未觉,不胜情绪两风流。
乱云扰扰水潺潺。
笑溪山。
几时闲。
更觉桃源,人去隔仙凡。
万壑千岩楼外雪,琼作树,玉为栏。
倦游回首且加餐。
短篷寒。
画图间。
见说娇颦,拥髻待君看。
二月东湖湖上路,官柳嫩,野梅残。
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分类: 唐诗三百首 小学古诗 送别 离别 抒情 早教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
爱君青袍色,芳草能相似。
官重法家流,名高墨曹吏。
春衣淮上宿,美酒江边醉。
楚酪沃雕胡,湘羹糁香饵。
前朝山水国,旧日风流地。
苏山逐青骢,江家驱白鼻。
右军尚少年,三领东方骑。
亦过小丹阳,应知百城贵。
日南藩郡古宣城,碧落神仙拥使旌。
津吏戒船东下稳,县僚负弩昼归荣。
江山谢守高吟地,风月朱公故里情。
曾预汉庭三独坐,府中谁敢伴飞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