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远卑栖地,凭高独望辰。
峡云低度晚,野水净含春。
语鹤关梁迥,归鸿岁月新。
不堪回首处,横笛倍伤神。
寒江一棹远,接岸板桥斜。
独往乘幽兴,何妨去路赊。
平林方漠漠,野水正汤汤。
苍莽日欲暮,年华客异乡。
草店月初冷,村路迂更长。
渡头人散后,渔父正鸣榔。
清秋望不极,迢遰起曾阴。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
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背景
这首诗云“远水孤城”,当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在秦州所作。
译文
秋天一眼望去清旷无极,远处隐隐约约荡起层云。
水天相接空中一片明净,一座孤城呈现云雾深深。
秋风吹起枯叶更快脱落,眺望远山太阳刚刚下沉。
孤独的白鹤为何回得晚,要知道昏鸦早已宿满林。
注释
迢遰:即迢递,遥远貌。曾阴:重叠的阴云。曾,层。
兼:连着。天净:天空明净。
迥:远。
归何晚:为何回得晚。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边秋野望而作,全篇都是写望中所见之景物。
第一句是总写清秋时节的“望”。望秋天景色清旷无极,这就很好的表现“远水天净”。接下来是写景。写云,云是如何,是遥远的,重叠的。如此的云就表现了此时的天气是不错的。然后从云写到水,从水写到城,虽仍是远景但逼近了一些。水天相接的地方,一片明净,孤城外,雾气缭绕。这样一写,就由首联的不错天气转进了一些悲凉的气氛。
但作者不仅写这么一点点悲凉。“叶稀风更落”,就是“风起,叶稀更落”,由颔联转向近景,并深入的画出了悲凉,第六句写落日,再变成了远景:夕阳刚刚沉入高远的山。这里,秋天的凉意更有力量的射出。最后一联,融入了作者深沉的情感:孤独的鹤,为何归晚?那些昏鸦早已宿满了树林。结合作者当时的境况不难发现,当时的作者已无落足之地,安史叛军攻陷洛阳,本欲前往洛阳的杜甫被迫退回秦、华,有家不能回,一种哀痛便油然而生,所以见到孤鹤(作者自喻)晚归,便认为是昏鸦(安史叛军)占据了树林。
这首诗自上而下无不表现出秋天的悲凉,而作者内心更深层的悲凉正是安史之乱所造成的,这就含蓄而有力的批判了安史之乱对国家与人民带来的灾难。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惟通:唯)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背景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夏天,诗人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在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在饱经战乱之苦后,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宁,妻子儿女同聚一处,重新获得了天伦之乐。这首诗作于定居草堂的第二年(上元二年,761)。
译文
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
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惟通:唯)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
我独自地骑马郊游,常常极目远望,世事一天天萧条,真叫人不堪想象。
注释
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城,一作“年”,一作“奇”。戍:防守。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南浦:南郊外水边地。清江:指锦江。万里桥:在成都城南。
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诸弟:杜甫四弟:颖、观、丰、占。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
迟暮:这时杜甫年五十。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供,付托。涓埃: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
日:一作“自”。
赏析
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
首两句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西山主峰终年积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在当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镇。
中间四句是野望时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三四句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海内外处处烽火,诸弟流散,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
五六句又由“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
杜甫虽流落西蜀,而报效李唐王朝之心,却始终未改,足见他的爱国意识是很强烈的。中间四句,由于连用对偶尔将诗人的家国之忧,身世之感,特别是报效李唐王朝之心,艺术地得到有效概括。
七八句最后点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人事”,人世间的事。由于当时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负担沉重,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这是结句用意所在。诗人从草堂“跨马”,走“出”南“郊”,纵目四“望”。“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远望之景。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乱的感叹,由“万里桥”兴起出蜀之意。这是中间四句有关家国和个人忧念产生的原因。
杜甫“跨马出郊”,“极目”四“望”,原本为了排遣郁闷。但爱国爱民的感情,却驱迫他由“望”到的自然景观引出对国家大事、弟兄离别和个人经历的种种反思。一时间,报效国家、怀念骨肉和伤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结心头。尤其为“迟暮”“多病”发愁,为“涓埃”未“答”抱愧。
此诗前三联写野望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即由向外观察转为向内审视。尾联才指出由外向到内向的原因。在艺术结构上,颇有控纵自如之妙。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背景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注释
东皋:诗人隐居的地方。薄暮:傍晚。薄,迫近。徙倚:徘徊,来回地走。依:归依。
秋色:一作“春色”。落晖:落日。
犊:小牛,这里指牛群。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金华山北涪水西,仲冬风日始凄凄。
山连越巂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
独鹤不知何事舞,饥乌似欲向人啼。
射洪春酒寒仍绿,目极伤神谁为携。
纳纳乾坤大,行行郡国遥。
云山兼五岭,风壤带三苗。
野树侵江阔,春蒲长雪消。
扁舟空老去,无补圣明朝。
登高立马瞰晴川,四面平林接暝烟。
东望不堪频极目,归心已度鸟飞前。
帝青八万四千里,更着修眉一两尖。
古往今来愁得尽,不教我辈送愁添。
心游太古后,转觉此生浮。
天外知何物,山中著得愁。
岸花低草色,潮水逆江流。
消尽盈虚里,令人白尽头。
盈盈一水宛秋蛇,鸡犬无声野客家。
雨后绿添沿径草,风回红谢隔墙花。
重阳去寥落,小雪碧苍茫。
兽起骇枯草,鸟归横夕阳。
薄云低引白,衰菊暗消黄。
伫立何为久,怆人非故乡。
偶携一小竖,徙倚望南山。
船笛为谁怨?
溪云如我闲。
洲长归雁下,天迥暮鸦还。
安得一竿去,终年烟水间。
暑雨收残候,秋云结薄阴。
山光翠兼紫,水影净还深。
竹密群鸦入,天空一雁沈。
兴来搔白首,衰飒愧儒林。
日落寒云薄,楼高望眼迷。
兴亡千古恨,衰病万行啼。
拔士空岩穴,防秋尚鼓鼙。
建章何处是,坐待玉绳低。
闲与芦花立水边,归心客思两茫然。
夕阳收尽天风急,一树寒鸦落野田。
赖有澄江在,专供倚杖清。
水裁偏岸直,云截乱山平。
鞞鼓知农隙,鸡豚觉岁成。
却缘摇落后,木杪得孤城。
新晴宜野望,最爱是山前。
远近花兼竹,高低水拍田。
呼名鸟无数,问姓客多年。
此地春耕晚,吴牛树底眠。
过午浮阴掩石台,疾风掠草散狂埃。
江豚吹皱空江浪,远见淮云卷雨来。
稍有西风起,孤筇挟自随。
名山多着寺,古林必为祠。
鸟过投林急,樵归度嶂迟。
相寻惟有月,搔首待移时。
野望杳无际,萧然尘虑微。
山光摇客舫,水色上人衣。
潮带清风至,云兼白鸟飞。
乡关虽咫尺,客思转依依。
水漫孤村白,花依别屿红。
阴阴沙际日,细细午前风。
贳酒从邻媪,呼舟学钓翁。
一春唯寄兴,山色鸟声中。
西北消烽火,边关罢檄书。
寒声惟鸟雀,野色但村墟。
石秃烧山后,崖明带雪初。
谁为筹国者,云物渺愁予。
极浦遥山外,荒江瘴海头。
夕岚松叶暗,孤屿鸟声幽。
塞笛飘寒泪,邻讴起莫愁。
连天秋草色,归思日悠悠。
水与晴光净,天连野雾长。
吟诗秋叶落,眺远惜年芳。
野望无山色,长天一抹清。
陌树齐如画,其下有人行。
昼眠无意绪,野望独离忧。
南北千峰雨,行藏一叶舟。
江寒何浩浩,风晚更飕飕。
咫尺洪厓道,愆期未可求。
病告捐微禄,官閒带旧衔。
提携惟药裹,懒慢废书缄。
海阔浮孤屿,天空挂一帆。
吟眸随处著,秋色满衣衫。
东风吹雨宿尘轻,丱丱村原正晓晴。
远树有花皆辨色,好峰无数不知名。
云开雁鹜横长塞,草绿牛羊上废城。
欲向燕山还极目,夕阳时候更分明。
京江流自急,客思竟何依。
白骨新开垒,青山几何围。
危楼帆雨过,孤塔阵云归。
日暮悲笳起,寒鸦漠漠飞。
幽居一何适,独步倚空林。
远树喧山鹊,方塘拂水禽。
芰荷香送晚,藤蔓老成阴。
云壑藏萧寺,遥闻钟磬音。
燕赵悲凉俗,唐虞揖让风。
古怀缘酒热,老眼得秋空。
易水销神剑,尧山泯故宫。
几多凭吊意,徙倚落晖中。
西山朝旭隐高城,城下清霜百草平。
沙岸风回江鸟堕,松林雪霁寺楼明。
泽冰乍合鱼犹上,硗土方坚麦未生。
病后心怀自知少,负薪终日逐人行。
垂脚岭边震泽西,暮烟销尽风凄凄。
孤村隔水苇花冷,群雁横天落月低。
客子棹舟黄叶岸,渔师夜宿白蘋溪。
生涯似我幽居志,瓢笠轻装任所栖。
落日照延伫,秋深沙塞间。
天低疑近水,云动欲移山。
铅椠聊从好,弓刀敢就间。
遥看点苍隼,千里片时还。
极目平芜阔,关河势莽苍。
云阴衔日黯,山气接天黄。
野角寒逾恻,边风晚更狂。
难胜征戍怨,何况在沙场。
寒绿远霏霏,春城花事稀。
雪消江水阔,日出峤烟微。
小舫临岩渡,雏禽趁母飞。
荒郊游屐少,人面已全非。
白骨枕江国,乱馀人更多。
斜晖留殿阁,毒雾塞山河。
嘹唳苻坚鹤,凄凉索靖驼。
微躯免锋镝,浑逐浪花过。
乡关祇在暮云西,草色连天望不迷。
去住何劳问蓍蔡,绿杨风里杜鹃啼。
幽径断人行,遥天向晚晴。
炊烟青上竹,海气白连城。
日落出渔火,橹多疑雁声。
秋潮涨初足,愁与石塘平。
风卷蓬根野日昏,含凄倚杖望孤村。
村中昨夜逃亡尽,还有催租吏打门。
白日入云暗,青山近水分。
乱鸦孤塔寺,杂树老僧坟。
地僻人稀到,泉声客屡闻。
清虚何处洞,便欲觅苔文。
战守雄区语岂夸,小孤东下势蟠蛇。
淮西勋业光裴相,皖北衣冠复汉家。
乱后人心犹盗贼,市繁风俗渐浮华。
凭高不尽忧天意,急鼓城头起暮笳。
原野何寥阔,春归泪眼中。
众山遥带雨,一水远浮空。
民已三年战,今成四海穷。
干戈悲未息,临眺气如虹。
寂处观群动,林居易夕曛。
帆光排树出,人语隔烟闻。
每望丘陵聚,翻怜草木欣。
阴晴殊未定,西北有浮云。
芳草郊原极望迷,武陵何处是清溪。
春花憔悴惊风雨,野市萧条泣鼓鼙。
虎入平阳烟景改,尘生沧海暮云低。
谁销天下兵戈气,化作晴空五色霓。
猜您喜欢
自来闽中郡,侨寓公宇偏。
身病縻服饵,单居日如年。
宪署历三试,愚庸寡所宣。
兹行临辟道,黾勉以周旋。
日夕登高台,遥盼四山川。
山川亦云美,宜与万念捐。
慈帏隔江关,稚子目娟娟。
连夜梦新堂,嬉戏在我前。
禄食无寸补,远游何当还。
东风号阴泽,此土候气先。
草木相衰荣,已复争碧鲜。
思及方春时,买船向邵延。
长歌荡暄景,吹笛玉台烟。
行止钦圣训,义著艮象篇。
此岂不在人,虚心以勉旃。
闽藩杰构入青云,箫鼓声高万壑闻。
瓯粤谁存封建业?
唐虞真是圣明君。
蓬莱瑞气皇居正,太液恩波御席分。
身远祇怀归委佩,丝纶阁近最缤纷。
方丈新亭隐丛筱,下有长风荫清沼。
林间白日漏游丝,空外青烟送飞鸟。
人生百岁今半之,更百千岁将奚为。
麻姑自是好风骨,按行蓬岛归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