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吹尘沙,雨雪日夜深。
三足之乌毛氄飞不远,白昼惨淡成幽阴。
青天冥冥不可睹,水有罔象路有虎。
平民避乱入山谷,编蓬作屋无环堵。
回看故里尽荆榛,野乌争食声怒嗔。
盗贼官军齐劫掠,去住无所容其身。
呜呼,彼苍何日回春阳,北风雨雪断人肠!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译文
雨雪纷飞成了边塞的隔离,跟着军队度过了陇西。
绕着营地能看见狐狸留下的踪迹,在山旁还依稀能看见雪地上马蹄的印记。
天寒地冻,连彩旗也黯然失色,鼓声也显得低沉。
乌云漫漫愁绪绵绵,路途苍茫迷失了回家的路。
注释
雨雪:此处“雨”应读为“yù”,动词,意思是“下”。雨雪:下雪,飞雪。隔:阻隔,隔断。榆溪:榆林塞。此处代指边塞。从军:参加军队。此处既是诗人自指,也指所有戍卒。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漫漫:广远无际。愁云:云气阴霾暗淡。苍苍:空阔辽远。别路:离别家乡之路。迷:迷失。
赏析
“”首联破题,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为下文营造了特定的氛围。首尾照应,前说下雪隔断了边塞,指隔断了回家的路,后说不要忘了回家的路。陇西一语双关,一指陇西边关要塞,可见戍边之寒远,陇又有坟墓之意,所以又指战争之残酷。(鲍照《芜城赋》边风急兮城上寒,井径灭兮丘陇残。)
“”颔联承接首联,进一步写出了边塞的荒凉景象。“狐”字,使人联想到狐死首丘,传说狐之将死,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或对家乡的思念,与荒凉形成对比突出戍卒的思乡之情。
“”颈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把边地的寒冷、阴暗、萧条与士卒压抑、沉闷的心情融合在了一起。
“”尾联总结全诗,点出了戍卒思乡这个主题。正因为有了这个主题,则前几句诗的萧条之景也找到了落足点。“愁云”和“迷”,不只是自然景象的反映,更是戍卒内心情绪的传达。
边城风雪至,游子自心悲。
风哀笳弄断,雪暗马行迟。
轻生本为国,重气不关私。
恐君犹不信,抚剑一扬眉。
都尉出祁连,雨雪满鸡田。
雕陵持抵鹊,属国用和毡。
冰合军应渡,楼寒烽未然。
花迷差未著,疏勒复经年。
朔边昔离别,寒风复凄切。
峨峨六尺冰,飘飘千里雪。
未塞袁安户,行封苏武节。
应随陇水流,几过空呜咽。
长城飞雪下,边关地籁吟。
濛濛九天暗,霏霏千里深。
树冷月恒少,山雾日偏沈。
况听南归雁,切思胡笳音。
胡关辛苦地,雪路远漫漫。
含冰踏马足,杂雨冻旗竿。
沙漠飞恒暗,天山积转寒。
无因辞日逐,团扇掩齐纨。
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
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
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
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
分类: 边塞
卢照邻: 边塞
赏析
卢照邻这首《雨雪曲》是一首边塞诗。此诗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诗中所包含的戏剧化元素,表现为自相矛盾及对立世界的混合。
诗中写冰雪将长城装扮成一个银和玉的宫殿,神仙的宫殿。然而具有嘲讽意味的是,中国的军队正覆没在这里。诗中恰当地保持了“省略战争”的手法,但长城的肃穆景象后面隐藏着征人大量死亡的残暴事件,而长城上空云层“平”展,“平”的另一意义是“平定”。“节旄零落”具有讽刺意义,“零落”一词经常与秋天树木的落叶相联系。征人们全部牺牲了,他们的旗帜像秋天的树叶一样轻柔地飘落地上,而皇帝并不知道这一切,若只看到平静景象和琼玉般关塞的读者也未观察到这一点。他们的“名”,功名,在字面上又指征人的名字,但除了不知名的死者外,整个场面空无一人。
大漠雪漫漫,胡风入箭瘢。
平明没马足,半夜折旌竿。
声叠鼓鼙暗,光添剑戟寒。
铁衣三十万,谁不忆长安。
蒲海云成阵,天山雪作花。
长城烽火入,虏骑动鸣笳。
雾深迷汉月,风起暗胡沙。
一夜关河冷,征人尽念家。
绝域阳关道,阴云冻不飞。
绕榆难辨色,傍垒暗生辉。
同怀挟纩煖,犹想向阳晞。
何日重围解,故园万里归。
猜您喜欢
风雨潇潇听晓鸡,忽思世事一悲悽。
当时重禁藏矛戟,今日呼令学鼓鞞。
未见争锋曾奏捷,徒闻却走不先迷。
劫灰日夜飞相逐,随处空林有燕栖。
洞房昨夜秋风起。
江清露白芙蓉死。
岂是远行时。
与君生别离。
千山鸟飞绝。
隆想弥年月。
思妇夜鸣砧。
君听空外音。
夜发高唐湾,旦及东昌郭。
乔树拂疏星,霜飞月将落。
仰观天宇清,平见原野廓。
白杨号悲风,蔓草杳漠漠。
但见荆棘丛,白骨翳寒箨。
圣道悬日月,斯人非虺蝁。
教养既迷方,欲炽性乃凿。
展季骨已朽,清风散藜藿。
弦歌灭遗音,茧丝尽笼络。
鸱啸魍魉凭,螽鸣草虫跃。
遂令一变姿,化为跖与蹻。
况闻太行东,水旱荐为虐。
饥氓与暴客,表里相倚着。
赈恤付群吏,所务惟刻削。
征讨乏良谋,乃反恣剽掠。
坐令参苓剂,翻成毒肠药。
今年秋租登,行止稍有托。
余波尚披頠,未敢开一噱。
但恐习俗成,何由返初昨。
藩宣有重寄,胡不慎远略。
往者谅难追,来者犹可作。
歌诗附里谣,大猷希圣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