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吹尘沙,雨雪日夜深。
三足之乌毛氄飞不远,白昼惨淡成幽阴。
青天冥冥不可睹,水有罔象路有虎。
平民避乱入山谷,编蓬作屋无环堵。
回看故里尽荆榛,野乌争食声怒嗔。
盗贼官军齐劫掠,去住无所容其身。
呜呼,彼苍何日回春阳,北风雨雪断人肠!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译文
雨雪纷飞成了边塞的隔离,跟着军队度过了陇西。
绕着营地能看见狐狸留下的踪迹,在山旁还依稀能看见雪地上马蹄的印记。
天寒地冻,连彩旗也黯然失色,鼓声也显得低沉。
乌云漫漫愁绪绵绵,路途苍茫迷失了回家的路。
注释
雨雪:此处“雨”应读为“yù”,动词,意思是“下”。雨雪:下雪,飞雪。隔:阻隔,隔断。榆溪:榆林塞。此处代指边塞。从军:参加军队。此处既是诗人自指,也指所有戍卒。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漫漫:广远无际。愁云:云气阴霾暗淡。苍苍:空阔辽远。别路:离别家乡之路。迷:迷失。
赏析
“”首联破题,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为下文营造了特定的氛围。首尾照应,前说下雪隔断了边塞,指隔断了回家的路,后说不要忘了回家的路。陇西一语双关,一指陇西边关要塞,可见戍边之寒远,陇又有坟墓之意,所以又指战争之残酷。(鲍照《芜城赋》边风急兮城上寒,井径灭兮丘陇残。)
“”颔联承接首联,进一步写出了边塞的荒凉景象。“狐”字,使人联想到狐死首丘,传说狐之将死,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或对家乡的思念,与荒凉形成对比突出戍卒的思乡之情。
“”颈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把边地的寒冷、阴暗、萧条与士卒压抑、沉闷的心情融合在了一起。
“”尾联总结全诗,点出了戍卒思乡这个主题。正因为有了这个主题,则前几句诗的萧条之景也找到了落足点。“愁云”和“迷”,不只是自然景象的反映,更是戍卒内心情绪的传达。
边城风雪至,游子自心悲。
风哀笳弄断,雪暗马行迟。
轻生本为国,重气不关私。
恐君犹不信,抚剑一扬眉。
都尉出祁连,雨雪满鸡田。
雕陵持抵鹊,属国用和毡。
冰合军应渡,楼寒烽未然。
花迷差未著,疏勒复经年。
朔边昔离别,寒风复凄切。
峨峨六尺冰,飘飘千里雪。
未塞袁安户,行封苏武节。
应随陇水流,几过空呜咽。
长城飞雪下,边关地籁吟。
濛濛九天暗,霏霏千里深。
树冷月恒少,山雾日偏沈。
况听南归雁,切思胡笳音。
胡关辛苦地,雪路远漫漫。
含冰踏马足,杂雨冻旗竿。
沙漠飞恒暗,天山积转寒。
无因辞日逐,团扇掩齐纨。
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
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
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
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
分类: 边塞
卢照邻: 边塞
赏析
卢照邻这首《雨雪曲》是一首边塞诗。此诗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诗中所包含的戏剧化元素,表现为自相矛盾及对立世界的混合。
诗中写冰雪将长城装扮成一个银和玉的宫殿,神仙的宫殿。然而具有嘲讽意味的是,中国的军队正覆没在这里。诗中恰当地保持了“省略战争”的手法,但长城的肃穆景象后面隐藏着征人大量死亡的残暴事件,而长城上空云层“平”展,“平”的另一意义是“平定”。“节旄零落”具有讽刺意义,“零落”一词经常与秋天树木的落叶相联系。征人们全部牺牲了,他们的旗帜像秋天的树叶一样轻柔地飘落地上,而皇帝并不知道这一切,若只看到平静景象和琼玉般关塞的读者也未观察到这一点。他们的“名”,功名,在字面上又指征人的名字,但除了不知名的死者外,整个场面空无一人。
大漠雪漫漫,胡风入箭瘢。
平明没马足,半夜折旌竿。
声叠鼓鼙暗,光添剑戟寒。
铁衣三十万,谁不忆长安。
蒲海云成阵,天山雪作花。
长城烽火入,虏骑动鸣笳。
雾深迷汉月,风起暗胡沙。
一夜关河冷,征人尽念家。
绝域阳关道,阴云冻不飞。
绕榆难辨色,傍垒暗生辉。
同怀挟纩煖,犹想向阳晞。
何日重围解,故园万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