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修改潤飾,使語言文字明確生動。《論語·憲問》:“為命,裨諶 草創之,世叔 討論之,行人 子羽 脩飾之。”宋 陳亮《與韓無咎尚書》:“今但與妻孥併力耕桑以圖溫飽,雖書冊亦已一切棄去,況更能脩飾語言,作少年塗抹事乎?”
2.梳妝打扮。《楚辭·九辯》:“今脩飾而窺鏡兮,後尚可以竄藏。”金 王若虛《生日自祝》詩:“清晨聞喧唿,親舊作生日,初我未免俗,隨分畧脩飾。”
3.整修裝飾。北魏 酈道元《水經注·汝水》:“黃巾 之亂,殘毀穨闕,魏 太和 景初 中,令長脩飾舊宇。”宋 洪適《隸釋·魯相韓勑造孔廟禮器碑》:“脩飾宅廟,更作二輿。”《宋書·武帝中》:“可改構榱桷,修飾丹青,蘋蘩行潦,以時致薦。”
4.修養德行。漢 劉向《列女傳·契母簡狄》:“契 母 簡狄,敦仁勵翼,吞卵產子。遂自修飾,教以事理,推恩有德。”
5.指提高學養。唐 張九龄《上封事》:“故於用人之際,不可不第高下。若高下不可妄幹,天下士流,必刻意脩飾,思齐日眾,刑政自清。”宋 蘇洵《上皇帝書》:“臣愚以為父兄之所任而得官者,雖至正郎,宜皆不聽任子弟,唯其能自脩飾,而越録躐次以至於清顯者乃聽。”
6.合乎禮義。《荀子·子道篇》:“從命則禽獸,不從命則脩飾,孝子不從命,乃敬。”
7.謂使之合乎禮義。北齐 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孝為百行之首,猶須學以脩飾之,況餘事乎!”
8.指講究外表、形式。《三國志·蜀志·蔣琬傳》:“其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脩飾為先。”《資治通鑒·漢宣帝神爵元年》:“上頗脩飾,宮室、車服盛於 昭帝 時。”
9.引申謂故意做作以取悅於人。《墨子·非儒下》:“孔 某盛容脩飾以蠱世,弦歌鼓舞以聚徒,繁登降之禮以示儀,務趨翔之節以勸眾。”晉 袁宏《三國名臣序讚》:“行不脩飾,名跡無愆;操不激切,素風癒鮮。”
這是一個相似詞在線查詢工具,為用戶提供相似詞查詢服務,返回的結果包含了近義詞、反義詞和同義詞。
該工具常用於寫作輔助(關鍵詞聯想)和論文降重(同義詞替換)。
本網站收錄了最新版的新華字典,以及通過全網數據挖掘出海量的中文詞條,並對數據進行持續更新,保證查詢的效果與時俱進。
什麼是相似詞?
相似,指類似的意思,按日常習慣用法,相似詞一般指同義詞,也可能包含反義詞(因為屬於同一類型的詞語)。
1. 近義詞指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的詞,比如:“開心”和“高興”、“謙虛”和“謙遜”、“滿意”和“欣慰”。
2. 反義詞是指兩個意思相反的詞,比如:“真”和“假”,“美”和“醜”。
3. 等義詞指意思完全相同的詞。
4. 同義詞包括近義詞和等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