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不客氣的招唿聲,相當於“喂”。比喻帶有侮辱性的施舍。
《禮記·檀弓下》:“齐大饑;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
不食~,表現了中國人民的骨氣。
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年,齐國發生了一次嚴重的饑荒,一大批窮人由於缺糧少食,而被活活地餓死。 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貴族奴隸主在大路旁擺上一些食物,等著餓肚子的窮人經過,施舍給他們。 一天,一個餓得不成樣子的人用袖子遮著臉,拖著一雙破鞋子,搖搖晃晃地走過,黔敖看到後,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湯,傲慢地吆喝道:“喂!來吃吧!”那個餓漢抬起頭輕蔑地瞪了他一眼,說道:“我就是因為不吃這種‘嗟來之食’才餓成這個樣子的。” 黔敖也覺得自己做得有點過分,便向餓漢賠禮道歉,但那餓漢最終還是不肯吃而餓死於路旁。
原指憫人饑餓,唿其,“嗟,來食。”後多指侮辱性的施舍和用不正當的手段獲得的財富或食物。主要寫了一個寧可餓死也不吃嗟來之食得有骨氣的窮人,說明人的尊嚴比生命還重要,讚揚了他為維護尊嚴而鬥爭的精神。也諷刺了當時富人的傲慢和無禮,警示我們要尊重他人。
漢語詞典收錄了近50萬個詞語,包含詞語的解釋、例句和翻譯,詞庫仍在不斷更新中。
詞典數據主要來源於新華字典,以及通過機器學習從海量的互聯網內容中挖掘出尚未被新華字典收錄的流行詞語,用於補充詞庫,方便大家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