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為十幹,是中國古代用來表示次序的符號。與十二地支配合以計算時日。
《辭源》裏說,幹支取義於樹木的“幹枝”。天幹地支形成了中國漢族傳統歷法紀年。在民俗學上認為天幹對應一些預兆。天幹五行分為陰與陽,具體是:甲木、乙木、丙火、丁火、戊土、己土、庚金、辛金、壬水、癸水,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性,乙丁己辛癸為陰性。傳說天幹地支是黃帝時候的大撓氏所創,根據考古學,在中華民族文明的早期產生的薩滿教(這裏說的薩滿教不是清代的薩滿教)和其後隨著歷史的發展,原來從事祭祀活動的貴族聯合起來逐漸演變成春秋戰國時期的陰陽道中都有所應用,並且因為在運用中有許多可以預知占卜的方面,被認為天幹具有神奇的地方。這對現代人來說還是個謎。在中國古代的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幹支紀法。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天幹地支在中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外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唐代之後天幹地支組成的紀年主要用於算命或者占卜。
漢語詞典收錄了近50萬個詞語,包含詞語的解釋、例句和翻譯,詞庫仍在不斷更新中。
詞典數據主要來源於新華字典,以及通過機器學習從海量的互聯網內容中挖掘出尚未被新華字典收錄的流行詞語,用於補充詞庫,方便大家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