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發吐哺"是一個成語,出自《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原指太醫為將死之人探手握其發,用口嘬其汗,以知其死生。後比喻對事物的看法,判斷,有著極高的準確性和敏銳性。有預測未來,洞察一切的意思。
近義詞:明察秋毫、洞若觀火
反義詞:渾渾噩噩、馬馬虎虎
同義詞:披瀝肝膽、心領神會
《韓詩外傳》卷三:“成王封伯禽於魯,週公誡之曰:‘往矣!子其無以魯國驕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史記·魯週公世家》亦記此事。
唯有從思想上重視人才,求賢若渴,~,才能夠引來“鳳凰”,營造百舸爭流的可喜景象。
“握發吐哺”,就是從“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簡化而來。意思是,洗一次頭,要三次握住頭發,中止洗頭來接待士人。吃一頓飯,要三次把食物吐出來,來迴答士人的問題。《史記·魯週公世家》亦記此事。後以“握發吐哺”比喻為國家禮賢下士,殷切求才。
漢語詞典收錄了近50萬個詞語,包含詞語的解釋、例句和翻譯,詞庫仍在不斷更新中。
詞典數據主要來源於新華字典,以及通過機器學習從海量的互聯網內容中挖掘出尚未被新華字典收錄的流行詞語,用於補充詞庫,方便大家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