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培養軍事人才的學校。
武,是使用(包括但不限於)打鬥等手法,來達到停止戰鬥的目的,是物質文明的保障。武學,是以中國傳統武術為本的、一門包含武術與武德的綜合學系。武學,原指中國古代的軍事學校,始於王安石變法,其提出學校教育要“求專門,兼文武”,在東京設立武學,教授軍事知識,以唐前七種兵書為《武學七書》,即七種主要教材。又設武學博士等官,“掌以弓馬武藝訓誘學者”。乾道七年(1171年)七月庚寅,詔武學該赴解試人,以五十人為額。淳熙五年(1178年)置武學國子員。其後慶元五年(1199年),諸州州學置武士齋舍,按其學生武藝而選任官員,閑時耕種,“籍在官荒田,以備餼廩”,但此制過了不久便廢止了。明朝曾設置過武學,但並無定制,迅速被廢。後清朝只設武舉而無武學。
漢語詞典收錄了近50萬個詞語,包含詞語的解釋、例句和翻譯,詞庫仍在不斷更新中。
詞典數據主要來源於新華字典,以及通過機器學習從海量的互聯網內容中挖掘出尚未被新華字典收錄的流行詞語,用於補充詞庫,方便大家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