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自己。成:成全。仁:仁德。原指儒家道德的最高準則,指用生命來成全仁德。後泛指為正義或崇高的事業、理想而犧牲生命。也作“舍身成仁”。
《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不懷著~的決心,是無法完成革命大業的。
光明正大 舍己為人 成仁取義 舍身求法 粉身碎骨 視死如歸 大公至正 為國捐軀 公而忘私 大公無私 舍生取義 鐵面無私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向孔子請教說:“先生,您講的仁德、忠義都是極好的。人人相愛,以仁義待人,確實是一種美德。仁德我很想得到,但活在世界上也是我的欲望。假如仁德與生命兩者發生了衝突,該怎樣處理呢?” 孔子嚴肅地迴答說:“這還有什麼可猶豫的呢?凡是真正的志士仁人,都不會因為貪生怕死而損害仁義,應該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顧自己的生命。” 弟子恭敬地給孔子施禮,表示敬服。這時,孔子的學生子貢又問 先生說:“仁德一定是很難得到的吧?我們應當怎樣去培養它呢?” 孔子迴答說:“培養仁德可以從頭做起。比如說,工匠要做好他的活計,必須先有得心應手的工具。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應該選擇那些大夫中的賢者去敬奉他;對於自己來說,就應該挑選那些士人當中的仁者交朋友。這樣,才會培養起仁德來。”
1.桃子破肚(打一成語)
漢語詞典收錄了近50萬個詞語,包含詞語的解釋、例句和翻譯,詞庫仍在不斷更新中。
詞典數據主要來源於新華字典,以及通過機器學習從海量的互聯網內容中挖掘出尚未被新華字典收錄的流行詞語,用於補充詞庫,方便大家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