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作皮裏春秋”。深藏在內心而不講出來的評論。陽秋即《春秋》,借指評論。相傳孔子寫《春秋》,寓含褒貶而不直言。晉簡文帝母煮名阿春,晉人避諱,以陽”代春”。
南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褚季野皮裏陽秋。”
張主任尋思著,要~說他幾句,讓他知道自大妄為的下場。
【出處】《晉書·褚裒傳》:“譙國桓彝見而目之曰:‘季野有皮裏春秋。’其言外無臧否,而內有所褒貶也。” 後因晉簡文帝母名春,為諱“春”字,而改作“皮裏陽秋”。
漢語詞典收錄了近50萬個詞語,包含詞語的解釋、例句和翻譯,詞庫仍在不斷更新中。
詞典數據主要來源於新華字典,以及通過機器學習從海量的互聯網內容中挖掘出尚未被新華字典收錄的流行詞語,用於補充詞庫,方便大家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