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繩穿連成串的錢。《舊唐書·劉悟傳》:“悟 少有勇力,叔 逸準 為 汴 帥,積緡錢數百萬於 洛中,悟 輒破扃鐍,悉盜用之。”《舊五代史·漢書·王章傳》:“官庫出納緡錢,皆以八十為陌。”《初刻拍案驚奇》卷二:“總計前後錫賚之數,亦有四十七萬緡錢。”
2.指以千文結紮成串的銅錢,漢 代作為計算稅課的單位。後泛指稅金。《史記·平準書》:“異時算軺車賈人緡錢皆有差,請算如故。諸賈人末作貰貸賣買,居邑稽諸物,及商以取利者,雖無市籍,各以其物自占,率緡錢二千而一算。諸作有租及鑄,率緡錢四千一算。”唐 白居易《息遊惰策》:“當豐歲,則賤糴半價不足以充緡錢,遇凶年,則息利倍稱不足以償逋債。”宋 陸遊《曾文清公墓志銘》:“比賊退,得緡錢六十萬,喪亂之餘,國用賴是以濟。”清 厲鶚《東城雜記·紅亭醋庫》:“宋 時酒醋皆官庫醖造,納緡錢於戶部。”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下詔“初算緡錢”,對商人的財產進行征稅,自此,“緡錢”即作為計稅單位登上歷史舞台。
漢語詞典收錄了近50萬個詞語,包含詞語的解釋、例句和翻譯,詞庫仍在不斷更新中。
詞典數據主要來源於新華字典,以及通過機器學習從海量的互聯網內容中挖掘出尚未被新華字典收錄的流行詞語,用於補充詞庫,方便大家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