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小說如《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等,皆含針砭社會惡習之意,特稱為「譴責小說」。
譴責小說,是晚清一個小說流派,是在1900年以後繁盛起來的。清政府鎮壓了戊戌變法,出賣了義和團,內政反動腐朽,外交軟弱無能,使國勢衰微到了極點。具有不同程度改良思想的作家紛紛通過創作小說來抨擊政府和時弊,提出挽救社會的主張。魯迅概括這類小說的特點是“揭發伏藏,顯其弊惡,而於時政,嚴加糾彈,或更擴充,並及風俗”( 《中國小說史略》 ),故稱之為“譴責小說”。
漢語詞典收錄了近50萬個詞語,包含詞語的解釋、例句和翻譯,詞庫仍在不斷更新中。
詞典數據主要來源於新華字典,以及通過機器學習從海量的互聯網內容中挖掘出尚未被新華字典收錄的流行詞語,用於補充詞庫,方便大家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