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丟失的東西。東西掉在路上沒有人撿走據為己有。形容社會風氣良好。也作“路不拾遺”。
《韓非子·內儲說下》:“仲尼為政於魯;道不拾遺;齐景公患之。”
解放了,社會安定,很快就出現了~,夜不閉戶的新氣氛。
商鞅,原名衛鞅,衛國人,戰國時期政治家。他在秦孝公時任秦國的宰相,因功勞顯赫而封賜商地十五邑,故稱商鞅。他制定了一系列新法,廢除了維護貴族特權的舊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商鞅變法”。 他堅決主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什麼人,只要對國家有功,就應該予以獎勵。他鼓勵耕織,生產多的可免去徭役,他認為,貴族世襲的制度應該廢除,應當按軍功的大小給予不同的爵位等級,執法應該嚴明,不講私情,以法為準。商鞅的變法遭到了貴族勢力的反對,但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變法很快就推行開了。 一年以後,由於商鞅積極地推行變法,老百姓的生產積極性提高了,軍隊紀律嚴明,民風也變得純樸起來,人們不隨意拿取,夜不閉戶,道不拾遺,秦國一天天強大了起來,別的諸侯都對秦國心存畏懼。
道不拾遺,漢語成語,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拾走。形容社會風氣好。
漢語詞典收錄了近50萬個詞語,包含詞語的解釋、例句和翻譯,詞庫仍在不斷更新中。
詞典數據主要來源於新華字典,以及通過機器學習從海量的互聯網內容中挖掘出尚未被新華字典收錄的流行詞語,用於補充詞庫,方便大家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