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騂毛”。赤色的牛。古代重要盟會時所用牲。《左傳·襄公十年》:“瑕禽 曰:‘昔 平王 東遷,吾七姓從王,牲用備具。王賴之,而賜之騂旄之盟。’”杜預 注:“騂旄,赤牛也。舉騂旄者,言得重盟,不以犬雞。”南朝 梁 劉勰《文心雕龍·祝盟》:“騂毛白馬,珠盤玉敦,陳辭乎方明之下,祝告於神明者也。”範文瀾 注:“‘騂毛’當依《左傳》作‘騂旄’,唐 寫本正作‘騂旄’。”北週 庾信《燕射歌辭·商調曲四》:“世不失職,受騂毛之盟。”倪璠 注:“《左傳》作‘旄’,此作‘毛’,省文也。”
騂旄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xīnɡ máo,意思是赤色的牛。
漢語詞典收錄了近50萬個詞語,包含詞語的解釋、例句和翻譯,詞庫仍在不斷更新中。
詞典數據主要來源於新華字典,以及通過機器學習從海量的互聯網內容中挖掘出尚未被新華字典收錄的流行詞語,用於補充詞庫,方便大家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