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
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背景
安旗《李白全集编半注释》云,此诗于开元十五年(727)而作。
译文
窗南有棵孤傲的青松,枝叶是多么茂密。
清风时时摇着它的枝条,潇洒终日是多么惬意。
树阴下老早以前就长满绿苔,秋日的云雾到此也被它染碧。
何时才能枝叶参天长到云霄外面,直上千尺巍然挺正。
注释
南轩:轩原本指多窗的长廊,这里泛指当南的窗外。柯叶:枝叶。绵幂:密密层层的样子,枝叶稠密而相覆之意。
潇洒:洒脱,无拘束貌。此以形容松树枝叶在清风中摆动的样子。日夕:早晚。“终日夕”与上句“无闲时”对举。
“阴生”句:阴凉处生出的青苔颜色深绿。
何当:犹言何日、何时。凌云霄:直上云霄。
赏析
安旗《李白全集编半注释》云,此诗于开元十五年(727)而作。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运用铺叙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松树苍劲挺拔、松树枝叶稠密昂首天外的景致。诗一开头,就说这是一棵“孤松”,突出了它的不同凡俗。接着写松树枝叶繁茂、生机勃勃、四季常青,塑造出松树郁郁苍苍、古朴高洁的形象。
“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风吹劲松,更觉松树苍劲。古人有诗云:“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清风”、“潇洒”、“日夕”等有巨大气势的事物和表现大起大落的动词,使得诗意具有飞扬跋扈、迅猛阔大的气势。风因松而见其盛,松因风而见其劲,为下文期盼“孤松”向往着“直上数千尺”的凌云之势作铺垫。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两句,再对松树生长的环境进行描写,来烘托松树高大苍翠。“阴生古苔绿”,是说由于松树高大,在它的阴处长出了碧绿的古苔。既言“古苔”足见这棵松树的年岁之长。半空中松树茂密的枝叶,一片浓密翠绿,而地上的古苔也呈现出一片绿色,上下辉映,似乎将周围的空气都要染绿了似的。“色染秋烟碧”,形象地描绘了这一迷人景象。其中一个“染”字用得妙,将景物都着上了宜人的色彩。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以夸张的口吻极言其高。正是抒写的诗人见“孤松”而生的感叹,但不是以上所说的那种感觉,却是一种因不满足于眼前之景而萌生的期待、盼望之情。
此诗的前六句,重在描绘诗人所见“孤松”之景,写“孤松”枝叶繁茂、清风中显得那样潇洒自得;“孤松”苔绿叶翠,秋烟中更添膘胧之美。这给人以孤傲自恃,超然物外的感觉。末二句,侧重体现出诗人不满足于“孤松”的潇洒自得,向往着“直上数千尺”的凌云之势。(唐)范传正《李白新墓碑》所谓:“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之意。这种情感,显然是诗人虽来得重用,却时时怀有凌云壮志渴望施展的内心情怀的一种“借越发挥”。
此诗借用“孤松”、“清风”、“游云”、“日夕”、“苔绿”、“秋烟”、“苔绿”、“云霄”、“染”、“凌”等有巨大气势的事物和表现大起大落的动词,使得诗意具有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气势,易使读者产生激昂振奋的感觉,侧面衬托出“孤松”潇洒高洁、顽强挺拔的品性,表现出诗人不满足于“孤松”的潇洒自得,向往着“直上数千尺”的凌云之势,表达了诗人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道明诗人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
猜您喜欢
丙午人日,予客长沙别驾之观政堂。
堂下曲沼,沼西负古垣,有卢橘幽篁,一径深曲。
穿径而南,官梅数十株,如椒、如菽,或红破白露,枝影扶疏。
着屐苍苔细石间,野兴横生。
亟命驾登定王台,乱湘流,入麓山,湘云低昂,湘波容与,兴尽悲来,醉吟成调。
古城阴,有官梅几许,红萼未宜簪。
池面冰胶,墙腰雪老,云意还又沉沉。
翠藤共闲穿径竹,渐笑语惊起卧沙禽。
野老林泉,故王台榭,呼唤登临。
南去北来何事?
荡湘云楚水,目极伤心。
朱户黏鸡,金盘簇燕,空叹时序侵寻。
记曾共西楼雅集,想垂杨还袅万丝金。
待得归鞍到时,只怕春深。
昨夜西风吹折千林梢,渡口小艇滚入沙滩坳。
野桥古梅独卧寒屋角,疏影横斜暗上书窗敲。
半枯半活几个擫蓓蕾,欲开未开数点含香苞。
纵使画工奇妙也缩手,我爱清香故把新诗嘲。
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
轻条不自引,为逐春风斜。
百丈托远松,缠绵成一家。
谁言会面易,各在青山崖。
女萝发馨香,菟丝断人肠。
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
生子不知根,因谁共芬芳。
中巢双翡翠,上宿紫鸳鸯。
若识二草心,海潮亦可量。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登高丘而望远海,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
扶桑半摧折,白日沉光彩。
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
精卫费木石,鼋鼍无所凭。
君不见骊山茂陵尽灰灭,牧羊之子来攀登。
盗贼劫宝玉,精灵竟何能。
穷兵黩武今如此,鼎湖飞龙安可乘?
碧痕初化池塘草,荧荧野光相趁。
扇薄星流,盘明露滴,零落秋原飞磷。
练裳暗近。
记穿柳生凉,度荷分暝。
误我残编,翠囊空叹梦无准。
楼阴时过数点,倚阑人未睡,曾赋幽恨。
汉苑飘苔,秦陵坠叶,千古凄凉不尽。
何人为省?
但隔水余晖,傍林残影。
已觉萧疏,更堪秋夜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