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嫂叔不亲授,长幼不比肩。
劳谦得其柄,和光甚独难。
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餐。
一沐三握发,后世称圣贤。
君子怀琬琰,不使涅尘淄。
从容子云阁,寂寞仲舒帷。
多谢悠悠子,管窥良可悲。
良御惑燕楚。
妙察乱渑淄。
堤倾由漏壤。
垣隙自危基。
嚣途或妄践。
党议勿轻持。
君子慎所履,小人多所疑。
尼甫至圣贤,犹为匡所縻。
君子贵自然,不为时俗观。
升车不广欬,即席不变颜。
疾驱不駷辔,高张不急弹。
尘埃视流俗,中立何可干。
颜生处陋巷,求仁得所安。
箪食一瓢饮,孔圣推其贤。
何者为君子,君子固可修。
是知君子途,使之从之游。
与义不与利,记恩不记雠。
扬善不扬恶,主喜不主忧。
造化爱修名,君子况金玉。
静默貌若愚,粹美良可掬。
谊交古水寒,数面芝兰馥。
持吉恒谦谦,遗荣匪碌碌。
动息悬气机,休戚关国俗。
景星岂常辉,神虬不可畜。
伟哉蘧大夫,千载嘉耻独。
呜呼大圣人,世或见疑猜。
周公被流言,仲尼困桓魋。
贤材实累身,忠信为祸媒。
苍蝇点白璧,蚊蚋嘘风雷。
麒麟匿郊薮,朱凤成摧颓。
仰天再叹息,沈忧热中怀。
扰扰蜗角争,忉怛劳形骸。
千秋万世后,愚智同尘埃。
君子秉明哲,不受世垢氛。
廉隅防缺折,坚白慎淄磷。
枉直一以混,寻尺宁言伸。
仲尼千秋圣,富贵如浮云。
矫矫龙神性,何能为人驯。
卓哉鲁连子,长揖谢千金。
君子防未然,世道险且艰。
谈笑有戈矛,平地生波澜。
众言成市虎,三至惑大贤。
燕石能混璧,野鸟易为鸾。
谁云古达者,不畏嫌疑间。
御寒以重裘,君其善自全。
君子畏幽独,大廷乃敢言。
小人詟稠众,衾影不可扪。
绳尺君子心,之死靡所夺。
脂韦小人态,临难思苟活。
譬如丹山凤,煌煌世之仪。
蛇蝎藏阴房,白日难逞威。
又如青松枝,经霜不渝色。
厌彼荆棘繁,剪伐何足恤。
缁素既异染,珷瑜仅同形。
泻水一器中,当辨渭与泾。
有玉者错,有刀者砻。
不错不砻,谁贳为功。
田甫田,莠乔乔。
思远人,心忉忉。
逐情欲,入禽门。
猎道义,躏圣藩。
贿玷精,乏易计。
境能移,实自弃。
倚孔门,弹卫章。
衣未成,转为裳。
弗捐弗壹,弗钻弗出。
一矢两禽,左右俱失。
弸其中,彪其外。
能则荣,否则败。
铸金铸人,孰贱孰尊。
宏深肃括,可以褆身。
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嫂叔不亲授,长幼不比肩。
劳谦得其柄,和光甚独难。
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餐。
一沐三握发,后世称圣贤。
君子防未然,见机天地先。
开物象未形,弭灾忧患前。
公旦立无方,不恤流言喧。
将圣见乱人,天厌懲孤偏。
窃攘岂予思,瓜李安足论。
天道夷且简。
人道险而难。
休咎相乘蹑。
翻覆若波澜。
去疾苦不远。
疑似实生患。
近火固宜热。
履冰岂恶寒。
掇蜂灭天道。
拾尘惑孔颜。
逐臣尚何有。
弃友焉足叹。
福钟恒有兆。
祸集非无端。
天损未易辞。
人益犹可欢。
朗鉴岂远假。
取之在倾冠。
近情苦自信。
君子防未然。
君子防未然,见机天地先。
开物象未形,弭灾忧患前。
公旦立无方,不恤流言喧。
将圣见乱人,天厌懲孤偏。
窃攘岂予思,瓜李安足论。
天道夷且简。
人道险而难。
休咎相乘蹑。
翻覆若波澜。
去疾苦不远。
疑似实生患。
近火固宜热。
履冰岂恶寒。
掇蜂灭天道。
拾尘惑孔颜。
逐臣尚何有。
弃友焉足叹。
福钟恒有兆。
祸集非无端。
天损未易辞。
人益犹可欢。
朗鉴岂远假。
取之在倾冠。
近情苦自信。
君子防未然。
猜您喜欢
功名不可为。
忠义我所安。
秦穆先下世。
三臣皆自残。
生时等荣乐。
既没同忧患。
谁言捐躯易。
杀身诚独难。
揽涕登君墓。
临穴仰天叹。
长夜何冥冥。
一往不复还。
黄鸟为悲鸣。
哀哉伤肺肝。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五十之年,忽焉已至。
公为始满,融又过二。
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
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
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复永年矣!
《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
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
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
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称叹。
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
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
正之之术,实须得贤。
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
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
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
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
因表不悉。
弹筝奋逸响。
新声好入神。
尺蠖知屈伸。
体道识穷达。
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
“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
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嗟乎!
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敌,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