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
居士,居士。
莫忘小桥流水。
背景
此词作于元祐元年(1086)春。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回京后,虽受重视,但既与司马光等在一些政治措施上议论不合,又遭程颐等竭力排挤,因此一再表示厌倦京官生涯,不时浮起归耕念头,故此借写出这首《如梦令》,抒写怀念黄州之情。
译文
黄州,我的居所雪堂之前,有我亲手种下的桃树和李树,到如今已是绿叶成荫,青青的果实挂满枝头。帘外的鸟儿天刚蒙蒙亮就开始鸣叫,把我从睡梦中唤醒。东坡啊东坡,不要忘记黄州小桥流水的美景,早日归隐吧。
注释
手种:亲手栽种。堂:指东坡雪堂住处。青子:尚未成熟的青色小果子。百舌儿:一种专在春天鸣叫的鸟,黑身黄嘴。似伯劳鸟而体小。其鸣声变化多端,因称“百舌”,又称“反舌”。居士:一般称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犹“处士”。苏轼自黄州东坡躬耕田园起,就自号“东坡居士”。莫忘小桥流水:意指不要忘记了当年在东坡的躬耕田园生活。按雪堂西面有北山之微泉,南面有四望亭之后丘,“小桥流水”指此。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遥想当年在东坡雪堂的生活情景。作者贬官黄州时,开垦东坡,并在这里修建房子,因房子是在大雪中修的,就在壁上绘雪景,并命名为雪堂,还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字为匾额。
开头四句,是说作者在雪堂前亲手栽种了许多桃李一类的果树,绿荫丛中,掩映着数不尽的青果。清晨,窗外百舌鸟婉转啼叫。鸟鸣声常常把作者从睡梦中搅醒。作者写出这番景象,在于以景衬人。在这嘉树四合、鸟雀啁啾的环境里,作者生活惬意。遥想当年的闲适自得,思忖此时的入奉禁严,作者油然生出怀旧之情。刘敞《朝中措》有名句云:“手种堂前杨柳,别来几度春秋。”这可能对苏轼此词的用语有所影响,但苏轼实是别出心裁,以故为新,从而恰切地表达了他深埋心底的思故之情,已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
而此时百舌唱道:“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明明是自己思念故园,却让百舌鸟的鸣声喊叫出来,便使文词愈加警切生动。连动物都已探知其心事了,苏轼自己早就抑止不住滚涌而起的思乡情感了。句法超绝,逸笔宕开,留有丰富想象的余地。最后一句,主要还是以“小桥流水”指代相对于喧闹京华的一种幽静环境。由此,更反衬出作者对营营仕宦的逆反心理和对拥有广阔心理空间的田园生活的热切向往。
这首词表面看来只是抒写了作者对当年雪堂生活的回忆和对这种幽静环境的怀恋和向往。但真实思想却在于排遣对仕途经营的厌腻。这一层作者并没有明白说出,甚至只字未提。作者只是从对雪堂生活的深情回想中透露出这个消息,却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这首词不仅创造了一种如同图画般的美的境界,而且留有许多思索的余地。这首词语言自然流畅,而感情真挚深厚。
猜您喜欢
虽老于梅心未衰,今朝谁赠楚江枝。
旋倾尊酒临清影,正是吴姬一笑时。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川锁支祁水尚浑,地理汪罔骨应存。
樵苏已入黄熊庙,乌鹊犹朝禹会村。
螟虫喧暮色,默思坐西林。
听雨寒更彻,开门落叶深。
昔因京邑病,并起洞庭心。
亦是吾兄事,迟回共至今。
南高峰,北高峰,一片湖光烟霭中。
春来愁杀侬。
郎意浓,妾意浓。
油壁车轻郎马骢,相逢九里松。
笑捻红梅亸翠翘。
扬州十里最娇饶。
夜来绮席亲曾见,撮得精神滴滴娇。
娇后眼,舞时腰。
刘郎几度欲魂消。
明朝酒醒知何处,肠断云间紫玉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