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背景
郑思肖是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南宋灭亡以后,作者便一直隐居在苏州一个和尚庙里,终身不仕,连坐着、躺着都朝着南方,表示不忘宋朝,这首诗是作者在南宋灭亡以后所写。
译文
菊花盛开在秋天,从不与百花为伍,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在枝头凋谢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注释
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并,一起。疏篱:稀疏的篱笆。未穷:未尽,无穷无尽。
抱香死:菊花凋谢后不落,仍系枝头而枯萎,所以说抱香死。何曾:哪曾、不曾。北风:寒风,此处语意双关,亦指元朝的残暴势力。
赏析
这首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抱香”,喻指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双关语,暗示北方来的蒙古统治者。全诗写得壮烈激昂,掷地有声。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句主要意思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妍斗艳。郑接着,诗人又写百花已经凋零,只有菊花立于疏篱旁,意趣无穷。这里的“趣”,既指菊花的傲风拒霜、独放光华的自然之趣,也是画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洁坚贞、真淳自得的主观之趣。诗句融入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此中有真意”的意趣。范成大在《范村菊谱序》里提到“以菊比君子”的说法,云:岁华晼晚,草木变衰,乃独晔然秀发,傲睨风露,此幽人逸士之操。”范成大序文与郑思肖诗句的题旨是相同的,范文可以帮助我们领悟郑思肖诗歌意象的深刻内蕴。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诗意深转一层。菊花盛开后,在枝头逐渐枯萎,花瓣并不凋谢落地,故云“枝头抱香死”。北风在南宋文学家的笔下象喻来自北方的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更重要的是,前者点出“北风”,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反抗之情,跃然纸上。诗句用隐喻手法,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真诚地剖白了诗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
这首诗的重点是托物言志,不在于发挥画理,因此具有咏物诗的特征。全诗写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现菊花自然属性的同时,摅写了郑思肖的爱国情操,既表现出菊花的自然美,菊画的绘画美,又表现了画家兼诗人的人格美,使菊花形象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得到和谐的统一,这首题画诗也便有了崇高的审美体验和深睿的哲理含蕴,使读者从中获得美感愉悦和生活启迪。
轻肌弱骨散幽葩,真是青裙两髻丫。
便有佳名配黄菊,应缘霜后苦无花。
不畏霜风质自殊,不招蜂蝶艳何孤。
梅花松竹如相见,便合添为四友呼。
金蕊荧煌翠叶圆,移栽花屋最宜看。
一冬斋阁深深闭,留待秋香到岁寒。
猜您喜欢
试说途中景,方知别后心。
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
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茅茨烟暝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此君气节极伟特,令人爱之舍不得。
遍造山水有竹处,不问主人识不识。
朝朝暮暮看不足,感得碧光透双目。
一旦心空忽归去,挺身特立化为玉。
五百年方开此山,寒光浮暖湿而乾。
明明正是洪濛髓,只恐凡人不肯餐。
遭时不祥厄阳九,垢面蓬鬓丧家狗。
四夷交侵小雅废,率其子弟攻父母。
封豕长蛇亘人域,天子下殿跣足走。
凝碧池头乐最愁,连昌宫里花亦丑。
三精雾塞黑曈曈,天破地裂一无有。
谁执弓矢救日月,仰泣旻天大号吼。
贤者不入胜母里,义士耻饮盗泉水。
丈夫立身乃大事,一失此足死亦耻。
当知孔明杲卿辈,岿然三代古君子。
吕尚磻溪钓文王,乃是汉唐人才尔。
到今大坏不可救,鸱枭破獍咀唇齿。
高瞠双眼视天下,黔首浑敦状如鬼。
龙堆大漠鸟兽夷,舌捲音响蛮侏离。
不类人形舞百怪,错乱天命灾群黎。
营州羯狗猪龙形,讵能篡有唐丕基。
太子即位灵武日,天开万仞磨崖碑。
载定尊卑奠鳌极,一新正朔授人时。
渐被日出月没处,梯航臣妾拜京师。
黄旗紫盖东南兴,大火王气浮晴春。
勿欺一成一旅微,少康犹能作之君。
班超已著王命论,陈婴王陵毋生心。
绛衣大冠大敌勇,今日岂无刘将军。
田野豪杰久延颈,一呼而动云来奔。
我当率之效驰驱,整顿乾坤明大伦。
旧邦新命光前王,逆俗污染咸惟新。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