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请使用空格隔开作者和分类,比如:李白 写景

寒菊

宋代 ·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分类: 古诗三百首  秋天    菊花  言志 

郑思肖: 古诗三百首  秋天    菊花  言志 

背景

郑思肖是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南宋灭亡以后,作者便一直隐居在苏州一个和尚庙里,终身不仕,连坐着、躺着都朝着南方,表示不忘宋朝,这首诗是作者在南宋灭亡以后所写。

参考资料:
1、梁恒月 .《帮你学古诗》 .海口 :三环出版社 ,1990 :9 .

译文

菊花盛开在秋天,从不与百花为伍,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在枝头凋谢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注释

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并,一起。疏篱:稀疏的篱笆。未穷:未尽,无穷无尽。
抱香死:菊花凋谢后不落,仍系枝头而枯萎,所以说抱香死。何曾:哪曾、不曾。北风:寒风,此处语意双关,亦指元朝的残暴势力。

赏析

这首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抱香”,喻指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双关语,暗示北方来的蒙古统治者。全诗写得壮烈激昂,掷地有声。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句主要意思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妍斗艳。郑接着,诗人又写百花已经凋零,只有菊花立于疏篱旁,意趣无穷。这里的“趣”,既指菊花的傲风拒霜、独放光华的自然之趣,也是画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洁坚贞、真淳自得的主观之趣。诗句融入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此中有真意”的意趣。范成大在《范村菊谱序》里提到“以菊比君子”的说法,云:岁华晼晚,草木变衰,乃独晔然秀发,傲睨风露,此幽人逸士之操。”范成大序文与郑思肖诗句的题旨是相同的,范文可以帮助我们领悟郑思肖诗歌意象的深刻内蕴。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诗意深转一层。菊花盛开后,在枝头逐渐枯萎,花瓣并不凋谢落地,故云“枝头抱香死”。北风在南宋文学家的笔下象喻来自北方的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更重要的是,前者点出“北风”,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反抗之情,跃然纸上。诗句用隐喻手法,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真诚地剖白了诗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
  这首诗的重点是托物言志,不在于发挥画理,因此具有咏物诗的特征。全诗写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现菊花自然属性的同时,摅写了郑思肖的爱国情操,既表现出菊花的自然美,菊画的绘画美,又表现了画家兼诗人的人格美,使菊花形象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得到和谐的统一,这首题画诗也便有了崇高的审美体验和深睿的哲理含蕴,使读者从中获得美感愉悦和生活启迪。

寒菊

宋代 · 苏轼

轻肌弱骨散幽葩,真是青裙两髻丫。
便有佳名配黄菊,应缘霜后苦无花。

寒菊

宋代 · 史铸

不畏霜风质自殊,不招蜂蝶艳何孤。
梅花松竹如相见,便合添为四友呼。

寒菊

明代 · 杨循吉

金蕊荧煌翠叶圆,移栽花屋最宜看。
一冬斋阁深深闭,留待秋香到岁寒。

猜您喜欢

五忠咏 随驾内嫔某氏

宋代 · 郑思肖

玉殿辞春陷马尘,忍将膻秽污贞身。
能行男子难行事,羞杀朝中投阁人。

咏怀二首 其一

宋代 · 郑思肖

凤为百鸟王,孤飞无其友。
览德而来仪,千载不一有。
云胡德之衰,囚身狎鸡狗。
我当愁来时,散发狂叫走。
历历诉此苦,太空亦肯首。

城南

宋代 · 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分类: 古诗三百首    写草  哲理  写景  山水 

湘灵鼓瑟图

宋代 · 郑思肖

雾质烟姿雪月心,凌波无迹似多情。
试听谁在湘江上,彷佛秋风曲数声。

禾熟

宋代 · 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分类: 古诗三百首  农事  抒怀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南北朝 · 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分类: 古诗三百首  言志  谢绝 

热门搜索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宋词精选 高中文言文 初中古诗 小学生必背古诗

朝代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类型

写景 思乡 离别 励志 抒情 爱国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田园 爱情
查看更多...

作者

李白 杜甫 苏轼 辛弃疾 白居易 陆游

王世贞 黄庭坚 王安石 苏辙 柳宗元
查看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