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于公元850年(唐宣宗大中四年)将离长安到吴兴(今浙江湖州)任刺史时所作。杜牧,一心想报效国家。他曾在京都长安任吏部员外郎,职位清闲,难有作为。他不想这样无所事事地虚度年华,所以这次请求外放,得到批准后,便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心情。
译文
太平时闲游有趣却是无能,闲爱天上孤云安静爱山僧。
我愿手持旌麾去吴兴上任,乐游原上再望望风雨昭陵。
注释
“清时”句:意谓当这清平无所作为之时,自己所以有此闲情。
一麾:.旌旗。昭陵:唐太宗的陵墓。
赏析
在唐人七绝中,也和在整个古典诗歌中一样,以赋、比二体写成的作品较多,兴而比或全属兴体的较少。杜牧这首诗采用了“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称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尽而意有余”的名篇。
杜牧不但长于文学,而且具有政治、军事才能,渴望为国家作出贡献。当时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员外郎,投闲置散,无法展其抱负,因此请求出守外郡。对于这种被迫无所作为的环境,他当然是很不满意的。诗从安于现实写起,反言见意。武宗、宣宗时期,牛李党争正烈,宦官擅权,中央和藩镇及少数民族政权之间都有战斗,根本算不上“清时”。诗的起句不但称其时为“清时”,而且进一步指出,既然如此,没有才能的自己,倒反而可以借此藏拙,这是很有意趣的。次句承上,点明“闲”与“静”就是上句所指之“味”。而以爱孤云之闲见自己之闲,爱和尚之静见自己之静,这就把闲静之味这样一种抽象的感情形象地显示了出来。
第三句一转。汉代制度,郡太守一车两幡。幡即旌麾之类。唐时刺史略等于汉之太守。这句是说,由于在京城抑郁无聊,所以想手持旌麾,远去江海。(湖州北面是太湖和长江,东南是东海,故到湖州可云去江海。)第四句再转。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在长安西边醴泉县的九嵏山。古人离开京城,每每多所眷恋,如曹植诗:“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赠白马王彪》)杜甫诗:“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至德二载自京金光门出乾元初有悲往事》)都是传诵人口之句。但此诗写登乐游原不望皇宫、城阙,也不望其他已故皇帝的陵墓,而独望昭陵,则是别有深意的。唐太宗是唐代、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杰出的皇帝。他建立了大唐帝国,文治武功,都很煊赫;而知人善任,惟贤是举,则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诗人登高纵目,西望昭陵,就不能不想起当前国家衰败的局势,自己闲静的处境来,而深感生不逢时之可悲可叹了。诗句虽然只是以登乐游原起兴,说到望昭陵,戛然而止,不再多写一字,但其对祖国的热爱,对盛世的追怀,对自己无所施展的悲愤,无不包括在内。写得既深刻,又简练;既沉郁,又含蓄,真所谓“称名也小,取类也大”。
猜您喜欢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夜月一作:月夜环佩一作:环珮)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盛业冠伊唐,台阶翊戴光。
无私天雨露,有截舜衣裳。
蜀辍新衡镜,池留旧凤凰。
同心真石友,写恨蔑河梁。
虎骑摇风旆,貂冠韵水苍。
彤弓随武库,金印逐文房。
栈压嘉陵咽,峰横剑阁长。
前驱二星去,开险五丁忙。
回首峥嵘尽,连天草树芳。
丹心悬魏阙,往事怆甘棠。
治化轻诸葛,威声慑夜郎。
君平教说卦,夫子召升堂。
塞接西山雪,桥维万里樯。
夺霞红锦烂,扑地酒垆香。
忝逐三千客,曾依数仞墙。
滞顽堪白屋,攀附亦同行。
肉管伶伦曲,箫韶清庙章。
唱高知和寡,小子斐然狂。
暖风迟日柳初含,顾影看身又自惭。
何事明朝独惆怅,杏花时节在江南。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斜阳一作:夕阳)
谢傅秋凉阅管弦,徒教贱子侍华筵。
溪头正雨归不得,辜负东窗一觉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