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请使用空格隔开作者和分类,比如:李白 写景

昭君怨·送别

宋代 · 苏轼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
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
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分类: 典故  离别  写景 

苏轼: 典故  离别  写景 

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二月,是作者为送别柳子玉(名瑾)而作。熙宁六年(1073年)十一月,苏轼时任杭州通判,赴常州、润州一带赈饥,恰好柳子玉赴舒州之灵仙观,二人便结伴同行。次年二月,苏轼在金山(润州西北长江中)送别柳子玉,并作此词相赠。

参考资料:
1、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68-670

译文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不知是哪位吹笛者,将人从好梦中惊醒。推开窗户,只见江天茫茫,天上挂着一弯孤单的明月。
明日分别时,送别的人当站立江边,久久不愿回去。多情的柳絮,像是明白他的心意,追逐行舟,代人送行。而滔滔江水,依旧东流入海。

注释

桓伊三弄:桓伊,字叔夏,小字子野。东晋时音乐家,善吹笛,为江南第一。绿窗:罩有碧纱的窗子,诗词中多指女子居室。
欲去又还不去:欲去还留恋,终于不得不去。

赏析

此词上片前二句“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写离别前的晚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是谁吹起了优美的笛曲,将人从梦中惊醒。从“惊破”一词来看,对梦被惊醒似有怨恨之意。夜听名曲,本是赏心乐事,却引起了怨恨;而一旦梦醒,离愁就随之袭来,可见是个好梦。后二句“新月与愁烟,满江天”描述了这样的情景:推开窗户,不知是要追寻那悠扬的笛声,还是要寻回梦中的欢愉,只见江天茫茫,空荡荡的天上,挂著一弯孤单的新月,凄冷地望著人间。江天之际,迷迷蒙蒙、混混沌沌,那是被愁闷化作的烟雾塞满了。
  下片遥想“明日”分别的情景。“欲去又还不去”,道了千万声珍重,但迟迟没有成行。二月春深,将是“落花飞絮”的时节,景象凄迷,那时别情更使人黯然。“飞絮送行舟,水东流。”设想离别的人终于走了,船儿离开江岸渐渐西去。送别的人站立江边,引颈远望,不愿离开,只有那多情的柳絮,像是明白人的心愿,追逐着行舟,代替人送行。而滔滔江水,全不理解人的心情,依旧东流入海。以“流水无情”反衬人之有情,有借“飞絮送行舟”表达人的深厚情意,结束全词,分外含蓄隽永。词所谓明日送行舟,未必即谓作此词的第二日开船,须作稍微宽泛的理解。诗集送柳子玉诗称“先生官罢乘风去”之后,复数有游宴之事,子玉始成行,可参。
  通观全词,没有写一句惜别的话,没有强烈激切的抒情。将情感融入景物,此词上片写送别情景,以景色作为笛声的背景,情景交融地渲染出送别时的感伤氛围。下片运用叠句造境传情,想象次日分别的情景,大大扩展了离情别绪的空间。如此虚实结合,渲染出一种强烈的情感氛围,使读者受到极强的艺术感染这是本词的艺术魅力所在。在众多的景物之中,又挑出一二件,直接赋予它们生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所有的自然物都生气勃勃,整个艺术画面都活跃起来,这是本词的艺术特色。上片用“愁”写烟,使新月也带上了强烈的感情色彩;下片用“送”状柳絮,使之与东去的流水对比而生情。而“愁烟”和“飞絮”在形态上又有共同之处,它们都是飘忽不定、迷迷蒙蒙的自然物;它们轻虚空灵,似乎毫无重量,不可捕捉,但又能无限扩散,弥漫整个宇宙,用它们象征人世的漂泊不定,传达出迷蒙怅惘、拂之不去的眷恋之情,那是再妙不过的了。但作者似乎是随手占来,毫不费力,只道眼前所见,显得极其自然。这正是词人的高超之处。
  此词上片写送别情景,以景色作为笛声的背景,情景交融地渲染出送别时的感伤氛围;下片运用叠句造境传情,想象来日分别的情景,大大扩展了离情别绪的空间。全词虚实结合,渲染出一种强烈的情感氛围,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昭君怨·送别

宋代 · 苏轼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
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
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分类: 典故  离别  写景 

苏轼: 典故  离别  写景 

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二月,是作者为送别柳子玉(名瑾)而作。熙宁六年(1073年)十一月,苏轼时任杭州通判,赴常州、润州一带赈饥,恰好柳子玉赴舒州之灵仙观,二人便结伴同行。次年二月,苏轼在金山(润州西北长江中)送别柳子玉,并作此词相赠。

参考资料:
1、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68-670

译文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不知是哪位吹笛者,将人从好梦中惊醒。推开窗户,只见江天茫茫,天上挂着一弯孤单的明月。
明日分别时,送别的人当站立江边,久久不愿回去。多情的柳絮,像是明白他的心意,追逐行舟,代人送行。而滔滔江水,依旧东流入海。

注释

桓伊三弄:桓伊,字叔夏,小字子野。东晋时音乐家,善吹笛,为江南第一。绿窗:罩有碧纱的窗子,诗词中多指女子居室。
欲去又还不去:欲去还留恋,终于不得不去。

赏析

此词上片前二句“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写离别前的晚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是谁吹起了优美的笛曲,将人从梦中惊醒。从“惊破”一词来看,对梦被惊醒似有怨恨之意。夜听名曲,本是赏心乐事,却引起了怨恨;而一旦梦醒,离愁就随之袭来,可见是个好梦。后二句“新月与愁烟,满江天”描述了这样的情景:推开窗户,不知是要追寻那悠扬的笛声,还是要寻回梦中的欢愉,只见江天茫茫,空荡荡的天上,挂著一弯孤单的新月,凄冷地望著人间。江天之际,迷迷蒙蒙、混混沌沌,那是被愁闷化作的烟雾塞满了。
  下片遥想“明日”分别的情景。“欲去又还不去”,道了千万声珍重,但迟迟没有成行。二月春深,将是“落花飞絮”的时节,景象凄迷,那时别情更使人黯然。“飞絮送行舟,水东流。”设想离别的人终于走了,船儿离开江岸渐渐西去。送别的人站立江边,引颈远望,不愿离开,只有那多情的柳絮,像是明白人的心愿,追逐着行舟,代替人送行。而滔滔江水,全不理解人的心情,依旧东流入海。以“流水无情”反衬人之有情,有借“飞絮送行舟”表达人的深厚情意,结束全词,分外含蓄隽永。词所谓明日送行舟,未必即谓作此词的第二日开船,须作稍微宽泛的理解。诗集送柳子玉诗称“先生官罢乘风去”之后,复数有游宴之事,子玉始成行,可参。
  通观全词,没有写一句惜别的话,没有强烈激切的抒情。将情感融入景物,此词上片写送别情景,以景色作为笛声的背景,情景交融地渲染出送别时的感伤氛围。下片运用叠句造境传情,想象次日分别的情景,大大扩展了离情别绪的空间。如此虚实结合,渲染出一种强烈的情感氛围,使读者受到极强的艺术感染这是本词的艺术魅力所在。在众多的景物之中,又挑出一二件,直接赋予它们生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所有的自然物都生气勃勃,整个艺术画面都活跃起来,这是本词的艺术特色。上片用“愁”写烟,使新月也带上了强烈的感情色彩;下片用“送”状柳絮,使之与东去的流水对比而生情。而“愁烟”和“飞絮”在形态上又有共同之处,它们都是飘忽不定、迷迷蒙蒙的自然物;它们轻虚空灵,似乎毫无重量,不可捕捉,但又能无限扩散,弥漫整个宇宙,用它们象征人世的漂泊不定,传达出迷蒙怅惘、拂之不去的眷恋之情,那是再妙不过的了。但作者似乎是随手占来,毫不费力,只道眼前所见,显得极其自然。这正是词人的高超之处。
  此词上片写送别情景,以景色作为笛声的背景,情景交融地渲染出送别时的感伤氛围;下片运用叠句造境传情,想象来日分别的情景,大大扩展了离情别绪的空间。全词虚实结合,渲染出一种强烈的情感氛围,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猜您喜欢

和陶饮酒二十首

宋代 · 苏轼

道丧士失已,出语辄不情。
江左风流人,醉中亦求名。
渊明独清真,谈笑得此生。
身如受风竹,掩冉众叶惊。
俯仰各有态,得酒诗自成。

惜秋华·木芙蓉

宋代 · 吴文英

路远仙城,自王郎去后,芳卿憔悴。
锦段镜空,重铺步障新绮。
凡花瘦不禁秋,幻腻玉、腴红鲜丽。
相携。
试新妆乍毕,交扶轻醉。
长记断桥外。
骤玉骢过处,千娇凝睇。
昨梦顿醒,依约旧时眉翠。
愁边暮合碧云,倩唱入、六幺声里。
风起。
舞斜阳、阑干十二。

分类: 典故  忆旧  咏物 

次韵答顿起二首

宋代 · 苏轼

挽袖推腰踏破绅,旧闻携手上天门。
相逢应觉声容似,欲话先惊岁月奔。
新学已皆従许子,诸生犹自畏何蕃。
殿庐直宿真如梦,犹记忧时策万言。
(顿君及第时,余为殿试编排官,见其答策语颇直。
其后与子由试举人西京,既罢,同登嵩山绝顶。
尝见其唱酬诗十余首,顿诗中及之。
)十二东秦比汉京,去年古寺共题名。
(去岁见之于青州。
)早衰怪我遽如许,苦学怜君太瘦生。
茅屋拟归田二顷,金丹终扫雪千径。
何人更似苏司业。
和遍新诗满洛城。

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

宋代 · 辛弃疾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
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
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
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
(君知否一作:公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
对桐阴、满庭清昼。
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
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分类: 豪放  典故  祝寿  爱国 

满江红·九月二十一日出京怀古

宋代 · 史达祖

缓辔西风,叹三宿、迟迟行客。
桑梓外,锄耰渐入,柳坊花陌。
双阙远腾龙凤影,九门空锁鸳鸾翼。
更无人擫笛傍宫墙,苔花碧。
天相汉,民怀国。
天厌虏,臣离德。
趁建瓴一举,并收鳌极。
老子岂无经世术,诗人不预平戎策。
办一襟风月看升平,吟春色。

分类: 典故  抒怀 

紫团参寄王定国

宋代 · 苏轼

谽谺土门口,突兀太行顶。
岂惟团紫云,实自俯倒景。
刚风被草木,真气入苕颖。
旧闻人衔芝,生此羊肠岭。
纤攕虎豹鬣,蹙缩龙蛇瘿。
蚕头试小嚼,龟息变方聘。
矧予明真子,已造浮玉境。
清宵月挂户,半夜珠落井。
灰心宁复然,汗喘久已静。
东坡犹故目,北药致遗秉。
欲持三桠根,往侑九转鼎。
为子置齿颊,岂不贤酒茗。

热门搜索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宋词精选 高中文言文 初中古诗 小学生必背古诗

朝代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类型

写景 思乡 离别 励志 抒情 爱国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田园 爱情
查看更多...

作者

李白 杜甫 苏轼 辛弃疾 白居易 陆游

王世贞 黄庭坚 王安石 苏辙 柳宗元
查看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