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请使用空格隔开作者和分类,比如:李白 写景

智子疑邻

先秦 · 韩非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分类: 初中文言文  哲理  故事 

韩非: 初中文言文  哲理  故事 

译文

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他们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注释

智其子:以为他的儿子很聪明,聪慧,机智。宋:宋国。雨:下雨(名词作动词)。.坏:毁坏,损坏。筑:修补。盗:偷盗。动词活用作名词。富人;富裕的人。亦云:也这样说。云:说。亦:也。暮:晚上。而:无义。表示承接关系。果:果然。亡:丢失。父:邻居家的老人。甚:很。而(疑邻人之父):表示转折关系。家:家里的人。

赏析

从邻人的老人说,好心没好报,归到交浅言深上,从此人情练达,沉默是金。这一层不说。这摆明了是批评主人家不对,同样的意见因为亲疏远近而态度迥异,所谓“薄者见疑”。意即亲疏厚薄是一种妨碍,妨碍了主人家对真相正误的认识。
  其实韩非本意倒非批评“智其子疑其邻”的主人家,这则寓言见于《说难》篇,意思是劝说别人是何等的困难,因为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这是被韩非当做一个事实接受的,所以他的主要目标是研究那些能够有助于让别人听取自己意见的注意事项。交浅不可言深就是注意事项之一,所以韩非这则寓言的本意是批评富人的做法——因两人身份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待遇。
  被韩非当做事实接受的“薄者见疑”,在今天有更加技术化的解释。“每个人所处位置不同”的说法换成经济学语言,就是因信息的不对称状态而导致交易费用的迥异,从而影响每个人的判断和行为选择。韩非子在《说难》中的一切努力,就是今天信息经济学企图解决的问题,即如何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让对方说真话,让对方相信自己的话,最终与对方达成契约。
  其实除了上帝,没人能够批评失窃者的怀疑。因为上帝知道究竟是谁干的,我们都不知道,所以破案之前不能说三道四。而韩非子讲故事很缺德,最后没说案子破是没破。这怀疑就一直都很合理。“亲疏”的差别这里有两个意义,两方面都构成我们判价分析问题的重要进路,而非妨碍。其一是利益立场的分殊。之所以智其子而不疑其子,因为他儿子是财产权的共同受益人和继承人,除非爷俩的关系另出问题,他儿子显然缺乏盗窃的合理利益动机。其二则是信息的不对称。交易费用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了解对方和建立信任机制的成本。“亲”意味着这一成本很低,“疏”意味着成本的高昂。所以建立起现代法治秩序和信用体系之前,交易的半径总不太可能超越“亲疏”的圈子(差序格局),而延伸到陌生人环境中去。
  儿子是什么样的人老子自然很清楚,邻人是怎么样的人却不了解。这是怀疑的合理基础。一个重要细节是案发之前,主人对二人的建议并没有因为亲疏远近而厚此薄彼。邻人“见疑”是在案发之后。我们设想一番,墙坏和失窃之间,只有短短几个小时。半天时间知道这一事实并利用这一事实的人很有限,古人地广人稀,邻里原本很少。人口流动性又差,外来人口会非常引人注目。这案子交给美利坚、不列颠、俄罗斯或者爪哇国哪一家警察局,根据已有线索,这位邻人也必将是最重要的嫌疑人。
  在一种非法治文化中,“被怀疑”是一种羞辱,甚至会直接导致司法的有罪推定或人际中的歧视。其实这才是“智子疑邻”遭到批评的深层文化心理因素。在一种法治文化中,“怀疑”是一种合理的、大方得体的态度。不怀疑对方可能违约,就不用签合同。不怀疑政府会滥用权力,就不需要宪政民主。而和自己爹妈做生意,也可以不签合同,你不能没来由的说人家法律意识差。因为不签合同的成本可能更低。这和智子疑邻是一个道理。
  启示:两个人会因为身份和关系的不同,而遭到不同的对待。

猜您喜欢

为学一首示子侄

清代 · 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分类: 初中文言文  学习  哲理  故事 

扁鹊见蔡桓公

先秦 · 韩非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分类: 初中文言文  寓理  故事 

棘刺雕猴

先秦 · 韩非

燕王好微巧,卫人请以棘刺之端为母猴。
燕王说之,养之以五乘之奉。
王曰:“吾视观客为棘刺之母猴。“
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雨霁日出,视之晏阴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
燕王因养卫人,不能观其母猴。
郑有台下之冶者,谓燕王曰:“臣为削者也,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
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难以治棘刺之端。
王试观客之削,能与不能可知也。“
王曰:“善。“
谓卫人曰:“客为棘刺之母猴也,何以治之?“
曰:“以削。“
王曰:“吾欲观见之。“
客曰:“臣请之舍取之。“
因逃。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分类: 哲理  故事 

欧阳晔破案

明代 · 冯梦龙

欧阳晔治鄂州,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晔自临其狱,坐囚于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之狱。
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变而惶顾。
晔曰:“杀人者汝也!”
囚佯为不知所以。
晔曰:“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箸,而汝独以左。
今死者伤在右肋,非汝而谁?“
囚无以对。

分类: 初中文言文  赞颂  写人  故事 

记承天寺夜游

宋代 ·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分类: 初中文言文  纪游  写景  感慨 

郑人买履

先秦 · 韩非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分类: 小学文言文  寓理  故事  讽刺 

热门搜索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宋词精选 高中文言文 初中古诗 小学生必背古诗

朝代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类型

写景 思乡 离别 励志 抒情 爱国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田园 爱情
查看更多...

作者

李白 杜甫 苏轼 辛弃疾 白居易 陆游

王世贞 黄庭坚 王安石 苏辙 柳宗元
查看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