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
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
背景
这首七言诗《李白墓》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白居易二十八岁,在宣州(今安徽宣城)。李白墓原在龙山,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的遗愿把李白墓迁至青山。白居易所见,当是范传正未迁葬时的旧墓,“坟高三尺,日益摧圮”。
译文
在采石江边,无边的野草围绕坟地,远接白云。
可悲的是这荒坟深穴中的枯骨,曾经写过惊天动地的诗文。
只要是诗人,大都命运不好,而诗人穷困失意,谁也没有超过李君。
注释
李白墓:唐代大诗人李白死于当涂(今属安徽),初葬龙山,元和十二年(817年)正月迁葬青山。今安徽马鞍山南采石山下采石镇犹存墓址。过往诗人到此多有吟咏。采石:即采石矶,原名牛渚矶,在安徽省马鞍山市长江东岸,为牛渚山北部突出江中而成,江面较狭,形势险要,自古为大江南北重要津渡,也是江防重镇。田:指墓地。
可怜:可叹,可悲。荒垄:荒芜的坟墓。穷泉:泉下,指埋葬人的地下,墓中。惊天动地:形容发生的事情极不寻常,令人震惊。
但是:但凡是,只是。薄命:命运不好,福分差。就中:其中。沦落:落魄,穷困失意。君:指李白。
赏析
李白诗名垂于千古,但生前遭遇不幸,漂泊沦落,死后萧条,墓地简陋。斯人而有斯遇,诗人凭吊之际,自是感慨万千。诗中写李白墓地的荒凉,对李白诗文成就表示了由衷的推崇和钦慕,而对其一生潦倒,更寄予了无限的同情。
诗的开头两句写李白墓地的简陋和荒凉,通过对李白墓周边环境的描写烘托出了一片萧索悲凉的气氛。“可怜”两句说可怜那躺在荒野黄泉下的寒骨,当他活在人世的时候,曾经写出过惊天动地的诗文。这里通过“可怜”、“曾有”这样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词语,鲜明地展示出了李白诗文的伟大和一代诗仙死后墓地的凄凉这一矛盾,直接地表现出了诗人的悲愤之情。尽管死后凄凉冷漠,但李白是不朽的,他的惊天地泣鬼神的诗文永远留在人间,永远为人们所喜爱。最后两句提出诗人多薄命,而李白才愈高则命愈薄的问题,表达了诗人对李白起伏坎坷的一生深切的同情和不平,也从侧面再次赞颂了李白的伟大。结尾言不尽而意亦不尽,耐人寻味。
此诗的形式采用七律变体,六句包孕丰富,感慨深沉。全诗用李白杰出的成就,与李白坎坷的命运、死后墓地荒凉和后世文坛的暗淡组成了多重对比,从而赋予了作品惊心动魄的艺术感染力。
猜您喜欢
吕、郤畏逼,将焚公宫而弑晋侯。
寺人披请见。
公使让之,且辞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
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
虽有君命何其速也?
夫袪犹在,女其行乎!”
对曰:“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
若犹未也,又将及难。
君命无二,古之制也。
除君之恶,唯力是视。
蒲人、狄人、余何有焉?
即位,其无蒲、狄乎!
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
君若易之,何辱命焉?
行者甚众,岂唯刑臣?“
公见之,以难告。
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
己丑晦,公宫火。
瑕甥、郤芮不获公,乃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
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
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亦垂丝。
磐折辞主人,开帆驾洪涛。
春水满南国,朱崖云日高。
舟子废寝食,飘风争所操。
我行匪利涉,谢尔从者劳。
石间采蕨女,鬻市输官曹。
丈夫死百役,暮返空村号。
闻见事略同,刻剥及锥刀。
贵人岂不仁?
视汝如莠蒿!
索钱多门户,丧乱纷嗷嗷。
奈何黠吏徒,渔夺成逋逃!
自喜遂生理,花时甘缊袍。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对曰:“姜氏何厌之有!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公从之。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
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
过夏衣香润,迎秋簟色鲜。
斜支花石枕,卧咏蕊珠篇。
泥泞非游日,阴沉好睡天。
能来同宿否,听雨对床眠。
头陀独宿寺西峰,百尺禅庵半夜钟。
烟月苍苍风瑟瑟,更无杂树对山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