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院新凉,晚来顿觉罗衫薄。
不成孤酌,形影空酬酢。
萧寺怜君,别绪应萧索。
西风恶,夕阳吹角,一阵槐花落。
背景
这首词大约成于康熙十七年(1678)秋,是词人为姜宸英所作的思人词。当时,姜宸英一人穷困潦倒借住在佛寺中,词人的意图可能就是邀请姜宸英前来明珠府居住。
译文
天色已晚,小院里忽然添了几分寒意,便觉得此时衣裳有些单薄了。一个人独饮闷酒,对着自己的影子对饮长歌。
我怀念在萧寺中惺惺相惜的友人是否衣缕单薄,不抵风寒呢。西风劲吹夕阳,随着晚风,天气转寒,自是那槐花也承受不起这寒风,萧萧索索,落了一阵。
注释
罗衫:丝织衣衫。酌:饮(酒)。酬酢:客相互敬酒,主敬客曰酬,客敬主曰酢。此处是说独自酌饮,唯有自家的形影相随,非常孤独寂寞。
萧寺:佛寺。后因称佛寺为萧寺。别绪:分别时的思绪、情感。萧索:凄清冷落。西风恶:是说西风的猛烈寒冷。角:号角,古代的乐器,多用于军营。
赏析
这是一篇思念故友的作品。
词的上片从自己的感官出发,写怀友心绪。词人以“小院清凉”起笔,言及天气刚刚转冷,后句有“晚来”自然说到那一天至傍晚时,天气变得凉了,而由“清朝‘博学鸿词’考试一般设于秋季”可知,此处说的应该是秋凉。秋凉便觉得有些寒意了。念及此处,便想起了那友人,为下片怀人之言埋下伏笔。而此时词人只能一个人驱寒,“形影空酬酢”一句便把词人自己的伤怀念远、孤独寂寞的心情刻画得惟妙惟肖。
下片自然承接到怀念友人处,提及萧寺。自友人处起笔,想起当初跟友人在萧寺中惺惺相惜之情、对饮长谈之景,对比此刻的自己的形影相吊,忽而不觉黯然。萧寺名虽出自萧姓,但也觉萧索之意,遂有下句“别绪应萧索”。此处词人匠心独运,把自己的感情转而嫁接到随后而至的秋凉之感上,又用萧寺做引子,显得十分巧妙有味,意在含蓄地写出词人与好友都是孤独寂寞的处境,心照不宣地邀请好友来府居住。结句以景结尾,满含悠然不尽之意,从容道来,一点都不带滞凝之感,令人遐思无限。
词人此作将自己的思友之情藏起,上片写己,下片转至友人,把笔触瞄准了各种秋景,景语之处,句句怀人,显得尤为真挚感人。全词意境优美,景情交融,极含婉深致。
猜您喜欢
暖烘,醉客,逼匝的芳心动。
雏莺声在小帘栊,唤醒花前梦。
指甲纤柔,眉儿轻纵,和相思曲未终。
玉葱,翠峰,骄怯琵琶重。
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
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
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
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
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王曰:“然则德我乎?“
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
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
王曰:“子归何以报我?“
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
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
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
所以报也!
王曰:“晋未可与争。“
重为之礼而归之。
小院新凉,晚来顿觉罗衫薄。
不成孤酌,形影空酬酢。
萧寺怜君,别绪应萧索。
西风恶,夕阳吹角,一阵槐花落。
眼底风光留不住,和暖和香,又上雕鞍去。
欲倩烟丝遮别路,垂杨那是相思树。
惆怅玉颜成间阻,何事东风,不作繁华主。
断带依然留乞句,斑骓一系无寻处。
藕风轻,莲露冷,断虹收,正红窗、初上帘钩。
田田翠盖,趁斜阳鱼浪香浮。
此时画阁垂杨岸,睡起梳头。
旧游踪,招提路,重到处,满离忧。
想芙蓉湖上悠悠。
红衣狼藉,卧看桃叶送兰舟。
午风吹断江南梦,梦里菱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