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
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背景
此诗是顾炎武在三十六岁时,根据《山海经》关于精卫鸟的故事写成的。那时,反清复明的力量只剩下东南海隅和西南边陲微弱地持着,作者的很多好友也已在斗争中牺牲了。面对这一不利形势,诗人以精卫自喻,而作此诗。
译文
世间万事没有绝对的公平,你何必自寻无来由的烦恼?
若只凭你这寸长的身躯,衔着木头填海要填到何时。
我也愿意填平这东海,即便身体沉入海中心也拒不悔改。
但是只要大海没有被填平,我填海之心将永不泯灭。
呜呼!你看不到,西山之上的飞禽虽衔木者众多,但都在自己忙着筑自己的巢歇息!
注释
精卫:古代神话中所记载的一种鸟。相传是炎帝的少女,由于在东海中溺水而死,所以死后化身为鸟,名叫精卫,常常到西山衔木石以填东海。尔:指精卫。终古:永远。
鹊、燕:比喻无远见、大志,只关心个人利害的人。窠:鸟巢。
赏析
精卫衔木石以填东海的故事,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经常呤咏的内容。这则故事之所以成为一个熟典,就在于精卫鸟的形象代表了人间的一种可贵而又可悲的精神。将精卫和愚公作一个比较的话,二者事有相类之处,但它们所体现的精神特质却是迥然不同。精卫体小,所衔木微,而东海无涯,无有平期。然而“我心无终时”,填海的精神令人悲怆,令人崇敬。这种精神,对于作者这样在亡国之后永葆节操的民族志士来说,它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
此诗中诗人把自己比喻为精卫鸟,决心以精卫鸟填海的精神,实现自己抗清复明和编写巨著的大业。充分表达了他坚持气节,不向清王朝屈服的决心。同时,在此诗中诗人也渗透了区区一人的身单势孤,当然,也有对那些为了一己利益“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的不满和无奈。
此诗以问答的形式成篇,自然地形成了三个层次。“万事有不平,尔何空白苦?”“万事有不平”句的问话是代表了社会上许多人的心态。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慕于懦弱的一种自欺,明明承认万事不平,又觉得已回天无力,于是主张放弃反抗,停止斗争。这种人还往往自命通达,很容易发展为与世俯仰,随波逐流,丧失节操。作者则借精卫之口以明志:“”这是对精卫精神的讴歌,又是作者心灵的直接宣泄。在当时,明王朝大势早去,复国无望,这一点作者心里自然是清楚的,所以他白比精卫,誓死不向清朝统治者屈节,决心坚持“衔木”,直至终古胜利仪是奋斗者的愿望,虽然不爵叮能实现,但舍身的抗争却誓不停止,永远是战士的精神脊柱,那就是可歌可泣的正义之志。作者的宣誓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也正是作者内心的剖白。“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借对话者的口吻,道出了一个可耻的现实:原来的一些明朝士人,在亡国之后,初隐而后仕,自营巢窠,卖志求荣,丧失了民族的气节。他们不过是一群为作者所不齿的燕鹊之类的“众鸟”,在精卫的面前却显得非常的卑鄙无耻了。
此诗对精卫的形象作了富于独创性的再塑造、在诗的中间作荷让精卫自己反复鸣唱,使其光辉的精神特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而这种民族精神的瑰宝之所以光芒闪耀,异彩夺目,是作者将它置身于“燕雀”的衬托之上,所获得的神效。美与丑相激共振,精卫与燕雀同处于一个画面之中,各行其是,顿时黑白昭然,圣沽与龌龊的互相比较,所产生的褒贬效果分外强烈。
另外,此诗采用对话的形式行文运笔,使诗的语言简洁明快,质朴自然,尽弃雕饰。从而使通篇不枝不蔓,精工细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无论是诗中所弘扬的正义之气,还是诗歌所达到的艺术造诣,都能够强烈地感染读者,具有不可磨灭的艺术价值。
猜您喜欢
呜呼古燕京,金元递开创。
初兴靖难师,遂驻时巡仗。
制掩汉唐闳,德俪商周王。
巍峨大明门,如翚峙南向。
其阳肇圜丘,列圣凝灵贶。
其内廓乾清,至尊俨旒纩。
缭以皇城垣,靓深拟天上。
其旁列两街,省寺郁相望。
经营本睿裁,斲削命般匠。
鼎从郏鄏卜,宅是成周相。
穹然对两京,自古无与抗。
酆宫逊显敞,未央失宏壮。
西来太行条,连天瞩崖嶂。
东尽巫闾支,界海看滉瀁。
居中守在支,临秋国为防。
人物并浩穰,风流馀慨忼。
百货集广馗,九金归府藏。
通州船万艘,便门车千两。
绵延祀四六,三灵哀板荡。
紫塞吟悲笳,黄图布毡帐。
狱囚圻父臣,郊死凶门将。
悲号煤山缢,泣血思陵葬。
中华竟崩沦,燔瘗久虚旷。
宗子洎群臣,鸢岑与黔涨。
丁年抱国耻,未获居一障。
垂老入都门,有愿无繇偿。
足穿贫士履,首戴狂生盎。
愁同箕子过,悴比湘累放。
纵横数遗事,太息观今向。
农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在昔尼父圣,韦编尚三绝。
况于章句儒,未晓八卦列。
相看五十馀,行事无一达。
坐见悔吝丛,举足防磋跌。
日昃乃研思,犹幸非大耋。
微言讵可寻,斯理庶不灭。
寡过殊未能,岂厌丁宁说。
是时秋雨开,凉风起天末。
蟋蟀吟堂阶,疏林延夕月。
草木得坚成,吾人珍晚节。
亮哉岁寒心,不变霜与雪。
忧患自古然,守之俟来哲。
何处访吴画?
普门与开元。
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
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
中有至人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
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
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
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
祇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
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
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
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
与子穷年长作客,子非朱颜我头白。
燕山一别八年馀,再裹行幐来九陌。
君才如海不可量,奇正纵横势莫当。
弹筝叩缶坐太息,岂可日月无弦望。
为我一曲歌伊凉,挈十一州归大唐。
奇材剑客今岂绝,奈此举目都茫茫。
蓟门朝士多狐鼠,旧日须眉化儿女。
生女须教出塞妆,生男要学鲜卑语。
常把汉书挂牛角,独出郊原更谁与。
自从烽火照桑乾,不敢宫前问禾黍。
子行西还渡蒲津,正喜秋气高嶙峋。
华山有地堪作屋,相与结伴除荆榛。
荆山一片玲珑。
分付冯夷,捧出波中。
白羽香寒,琼衣露重,粉面冰融。
知造化私加密宠,为风流洗尽娇红。
月对芙蓉,人在帘栊。
太华朝云,太液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