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
羽毛知独立,黑白太分明。
不觉群心妒,休牵众眼惊。
稻粱沾汝在,作意莫先鸣。
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十二月,他举家由陇入蜀。此间,杜甫在纵情领略自然、生命之美的同时,也对自己的人生遭遇进行冷静的反思。《江头五咏》便是诗人面对日常生活中熟知的动物、花草,睹物生情的即兴之作。《花鸭》便是其中最后一首。
译文
花鸭身上清净无泥,常在阶前缓步而行。
它让羽毛不同于群鸭,黑白二色非常分明。
花鸭啊,你没觉到群心在忌妒么?不要惹得众眼受惊。
主人用稻粱喂养你,留心啊,千万不要先出声。
注释
花鸭:水禽。泥滓:泥渣。阶前:一作“中庭”。
牵:惹得。
稻粱:鸭饲料,比喻禄位。沾:沾受恩惠。先鸣:比喻直言。
赏析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借物说事,笔调轻松而情感含蓄蕴藉。
从诗题上看,这首诗似乎吟咏的是一只毛色不纯的鸭,但读罢全诗,就会明白这猜测是错误的。“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诗人明白提醒读者,江头所见的“花鸭”,羽毛洁净,不染泥滓,而且步态从容不迫。屋檐下的阶除大约是众鸭得食之所,诗人把花鸭放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写,是为了收到一种对比的效果。众鸭竞食,花鸭却独自缓步于阶前。举止显得与众不同,花鸭不与众鸭争食,也许表现了它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这肯定会引起众鸭注目,并招来不测之灾。
“羽毛知独立,黑白太分明”仍是写诗人所见。原来“花鸭”毛色不杂,只有“黑”“白”二色,但这是富有象征意义的两种对比色。它正象征着花鸭,甚至也是诗人那“黑白分明、的处世态度。可见“花鸭”正是以其特殊的“花”才引起诗人注意、得到诗人赞赏的。这句诗中的“太”字也值得特别玩味,它至少含有两层意思:其一是赞赏花鸭立身行事,态度特别分明、不容丝毫苟且;其一是饱含着诗人对花鸭处世过于分明会导致祸患的深深忧虑。体会到这一点,在读到后面诗人直接出场呼劝花鸭的诗句时,才不会感到突然。
“”前一句仍是叙写,但已侧面展现了诗人焦躁和急切的情状,后一句则是直接呼劝了。“不觉”二字,表现出花鸭十分超然的精神,对众鸭的惊猜、嫉妒浑然不觉,或者竟是满不在乎。这是花鸭受诗人赏爱的一个原因,也是花鸭致祸的根源。花鸭自然不明其中的道理,但诗人却已有过类似的教训。回想当初疏救房琯那惨痛的一幕,正是与花鸭此时处境很相似。诗人由己及鸭,不由为花鸭的处境忧心忡忡。诗人动了感情,撇开鸭与人的界限,便要直接呼劝花鸭了。实际上,“不觉”一句已暗含了诗人的劝诫,联系后一句“休牵众眼惊”的明劝,这一句所暗谕的花鸭要“警觉”“群心妒”之意就容易理解了。
尾联“稻粱沾汝在,作意莫先鸣”,是进一层劝说。这两句的字面意思是:你花鸭既然沾受了主人的稻粱恩,就千万不要率先呜叫了,那样会触怒主人,失掉既得的稻粱恩的!但这两句诗还有更深的含义,可以把它看作是诗人反思自己沾受肃宗之恩作左拾遗,最后终因疏救房琯而遭斥一事而发的“自警”之语。杜甫这里的“莫先鸣”,其精义就是要处于“鸣”与不“先鸣”之间,不能不鸣,也不能先鸣。杜甫丢掉谏官,缘于先鸣。以后流离陇蜀,依人为生,不鸣则无从致“稻粱”;当然更不能先鸣,一旦先鸣,既沾之“稻粱”又会失去。杜甫这种患得患失的心理,通过提醒和劝诫花鸭而曲曲传出,读者自然能想象到杜甫当时处境之艰难。
花鸭静云衣,娟娟春草依。
临池捩颈卧,梦拂楚云飞。
猜您喜欢
向晚波微绿,连空岸脚(一作却)青。
日兼春有暮,愁与醉无醒。
漂泊犹杯酒,踟蹰此驿亭。
相看万里外,同是一浮萍。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亚夫营畔柳濛濛,隋主堤边四路通。
攀折赠君还有意,翠眉轻嫩怕春风。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
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
(馀清一作: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昔承推奖分,愧匪挺生材。
迟暮宫臣忝,艰危衮职陪。
扬镳随日驭,折槛出云台。
罪戾宽犹活,干戈塞未开。
星霜玄鸟变,身世白驹催。
伏枕因超忽,扁舟任往来。
九钻巴噀火,三蛰楚祠雷。
望帝传应实,昭王问不回。
蛟螭深作横,豺虎乱雄猜。
素业行已矣,浮名安在哉。
琴乌曲怨愤,庭鹤舞摧颓。
秋雨漫湘水,阴风过岭梅。
苦摇求食尾,常曝报恩腮。
结舌防谗柄,探肠有祸胎。
苍茫步兵哭,展转仲宣哀。
饥籍家家米,愁征处处杯。
休为贫士叹,任受众人咍。
得丧初难识,荣枯划易该。
差池分组冕,合沓起蒿莱。
不必伊周地,皆知屈宋才。
汉庭和异域,晋史坼中台。
霸业寻常体,忠臣忌讳灾。
群公纷戮力,圣虑窅裴回。
数见铭钟鼎,真宜法斗魁。
愿闻锋镝铸,莫使栋梁摧。
盘石圭多翦,凶门毂少推。
垂旒资穆穆,祝网但恢恢。
赤雀翻然至,黄龙讵假媒。
贤非梦傅野,隐类凿颜坯。
自古江湖客,冥心若死灰。
清秋望不极,迢遰起曾阴。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
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