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公旧池馆,零落首阳阿。
枉道祗从入,吟诗许更过。
淹留问耆老,寂寞向山河。
更识将军树,悲风日暮多。
背景
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杜甫初到长安,为增长见识、了解社会、结识名流以提高声誉,游历了许多地方。在路经诗人宋之问故乡汾阳时,不禁想起了宋之问虽然文著一时但下场飘零的旧事,感于人情冷暖、世事无常,写下了《过宋员外之问旧庄》。
译文
大诗人宋之问的旧山庄别墅,孤零地坐落在河南偃师县西北的首阳山的山腰。
恰好我绕道经过此处,见人们在此随意出入,宅内并无人迹,前辈啊,能否允许我前来吟诗探访啊?
我停留下来向老人询问宋公的子孙家世,老人告诉我,他家已无人了。我对着依然如故的山河,感到十分冷落、孤寂。
看到宋公当时的园林树木,愈加使我回忆起昔日的情境而感到悲伤,真是越到走下坡路,凄厉的寒风越多!
注释
宋公:指宋之问,初唐诗人,曾任考功员外郎。字延清,虢州弘农人。首阳山在河南府,虢与河南为邻,故宋有别墅在焉。池馆:指山庄别墅。首阳:山名。阿:山腰。
枉道:绕道赶路。祇:还、依然。
淹留:停留。耆:古代年过60岁称耆。耆老:指宋之问的子孙。
将军树:指宋之悌栽种的树木。
赏析
这首诗,前二句是写过宋之问旧庄,后二句则写对旧庄而有感。
第一句“宋公旧池馆,零落首阳阿”是交代事件和地点,用场景的描写勾勒出萧瑟零落的场景,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
第二句“枉道祇从,吟诗许更过”,是全诗的主旨。杜甫之所以枉道过宋庄,而且那么匆忙,主要在于他相当尊重宋之问的诗作,所以他说:为了吟诗,也许会再一次访问这位诗坛前辈的故居。宋之问媚附张易之等权贵,以善写应制诗得到武则天的赏识,其人杜甫是不取的,所以全诗只及其诗,不及其为人。杜甫能做到不因人废诗。
第三句,“淹留问耆老,寂寞向山河”,是说访宋之问的子孙家世,对着依然如故的山河,感到十分冷落、孤寂。为宋之问“迹在人亡”而感到悲伤。
末句“更识将军树,悲风日暮多”是通过将军树来借景抒情,增加了悲凉的色彩,通过该句把悲凉的气氛勾勒出来,悲凉之情呼之欲出。
猜您喜欢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
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欲讨莼羹。
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水宿仍馀照,人烟复此亭。
驿边沙旧白,湖外草新青。
万象皆春气,孤槎自客星。
随波无限月,的的近南溟。
开扉在石层,尽日少人登。
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
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
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
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
日夕逢归客,那能忘归游!
山云行绝塞,大火复西流。
飞雨动华屋,萧萧梁栋秋。
穷途愧知己,暮齿借前筹。
已费清晨谒,那成长者谋。
解衣开北户,高枕对南楼。
树湿风凉进,江喧水气浮。
礼宽心有适,节爽病微瘳。
主将归调鼎,吾还访旧丘。
客有故园思,潇湘生夜愁。
病依居士室,梦绕羽人丘。
味道怜知止,遗名得自求。
壁空残月曙,门掩候虫秋。
谬委双金重,难征杂佩酬。
碧霄无枉路,徒此助离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