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映纱窗,金鸭小屏山碧。
故乡春,烟霭隔,背兰釭。
宿妆惆怅倚高阁,千里云影薄。
草初齐,花又落,燕双飞。
背景
唐代后期,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繁华的大城市中聚集了一大批离乡背井、以歌舞技艺谋生的单身女性。她们的生活状况与思想感情,引起了熟悉市井生活的词人的注意,于是产生了此词。其具体创作时间未得确证。
译文
曙光照射入碧纱窗里,把香炉画屏映绿。兰灯初灭的时候,缥缈着袅袅的烟絮,缭绕着我的思愁,拨动着我对故乡春色的回忆。
昨日的宿妆里,还残留着昨天的愁绪。倚着高阁眺望,几片薄云漂浮在天际,草绿的时候春花已凋落,成双的燕子飞来又飞去。
注释
金鸭:即香炉。古时燃香之炉,常常涂金为狻猊、麒麟、凫鸭等形状,里面中空,香从口出,因以动物形状名炉。烟霭(ǎi),云气,这里指室内的烟雾。背,这里有闭灭之意。兰釭:焚兰香膏油的灯,即所谓“兰灯”“香灯”。膏,油脂。古时在燃料中渗以香料,焚时有香气喷出。
宿妆:隔夜的旧妆。双飞,一作“双双”。
赏析
此词写女子春日怀乡之情。上片描绘室内之景。起拍二句写晨光透过窗纱,照着室内的香炉和屏风上并碧山。这是清晓时分典型的香闺景致。“碧”字用于句末,分量特重,其意脉与下句“故乡春”相连,由屏山碧翠,联想到故乡的山水也是一派春色,非常自然。怀乡之情,自在其中。紧接着由对屏风的描摹,顺势交代女子滋生出对于自己故乡春景的思恋;然而烟霭远隔,归途渺远,只能令人徒增怨叹。“烟蔼”二句接“金鸭”而写,兰灯已灭,室内的香烟还弥漫着,眼前如雾如霭,营造出一种迷茫的愁思境界,乡思蒙上了一层愁的阴影。
下片转写室外,紧接上片而来,写女主人公思乡的焦渴心情。“宿妆”二句写她未曾梳妆就登高眺望故乡,而所见到的是千里云影,“薄”是因遥远而显得模糊。近看则是芳草平铺,花落燕飞的暮春景色。在这景色中,女主人公惆怅的感情,已不待多言。最后三句极写暮春景象,又以“燕双飞”反衬出女主人公孤身独处的凄凉。这些景色,无不加深着换头处“惆怅”二字的色彩。词的下片将思乡情怀引向更为广远的境界,而且通过云影、芳草、落花、双燕等自然景物的渲染,越发增添了鲜明生动、清新疏朗之气。结尾三句又以景结情,含思悠远,感到余韵袅袅,余味无穷。
猜您喜欢
不剪春衫愁意态。
过收灯、有些寒在。
小雨空帘,无人深巷,已早杏花先卖。
白发潘郎宽沈带。
怕看山、忆他眉黛。
草色拖裙,烟光惹鬓,常记故园挑菜。
一钩初月临妆镜,蝉鬓凤钗慵不整。
重帘静,层楼迥,惆怅落花风不定。
柳堤芳草径,梦断辘轳金井。
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病。
西园一曲艳阳歌,扰扰车尘负薜萝。
自欲放怀犹未得,不知经世竟如何?
夜闻猛雨判花尽,寒恋重衾觉梦多。
钓渚别来应更好,春风还为起微波。
格格水禽飞带波,孤光斜起夕阳多。
湖西山浅似相笑,菱刺惹衣攒黛蛾。
青丝系船向江木,兰芽出土吴江曲。
水极晴摇泛滟红,草平春染烟绵绿。
玉鞭骑马杨叛儿,刻金作凤光参差。
丁丁暖漏滴花影,催入景阳人不知。
弯堤弱柳遥相瞩,雀扇团圆掩香玉。
莲塘艇子归不归,柳暗桑秾闻布谷。
昨日出东城,拭探春情。
墙头红杏暗如倾。
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
绮陌敛香尘,雪霁前村。
东君用意不辞辛。
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
百尺青崖三尺坟,微言已绝杳难闻。
戴颙今日称居士,支遁他年识领军。
暂对杉松如结社,偶同麋鹿自成群。
故山弟子空回首,葱岭唯应见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