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复留君住。
叹人生、几翻离合,便成迟暮。
最忆西窗同剪烛,却话家山夜雨。
不道只、暂时相聚。
衮衮长江萧萧木,送遥天、白雁哀鸣去。
黄叶下,秋如许。
曰归因甚添愁绪。
料强似、冷烟寒月,栖迟梵宇。
一事伤心君落魄,两鬓飘萧未遇。
有解忆、长安儿女。
裘敝入门空太息,信古来、才命真相负。
身世恨,共谁语?
背景
词大约作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是年,西溟丁母忧,南归奔丧。纳兰赋此词以慰勉之,时年二十五岁。
译文
谁能够把你挽留?可叹人生在几番伤感离别之后就匆匆老去,最令人思念的,是一起在西窗下秉烛夜谈,听你讲家乡的事情。没想到这次相聚却如此短暂,长江滚滚,落叶纷纷,大雁哀鸣着向远方飞去。黄叶飘落,秋天的景象如此凄凉。
听你说要离去,我平添了许多愁绪一但你想回乡还是回去吧,总好过勉强寄居在京城凄凉的寺院里。你两鬓斑白来京城求取功名却不能及第,儿女在家乡思念着你,我一直为你的落魄伤心不已。看来无论古今,才华与命运总是彼此相背离,这对不公命运的满腔怨恨,又能够对谁说呢?
注释
迟暮:年老。衮衮:即“滚滚”。
栖迟梵字:栖迟,滞留,游息;梵宇,寺庙。裘敝:即敝裘,破烂的农服。
赏析
上片借道别叙说人间的聚散离合,表明惜别之情。开篇道明送别之意,已经说好就将归去,以为迎来送往,是一件令人感伤的事。人的一生竟然就那么短促,几番离合,便到了迟暮之年。一生中最让人津津乐道是,西窗下翦烛夜话,在一起追忆巴山夜雨时的情景。而这种相聚,却只是暂时的。滚滚长江,萧萧落木。转眼间,大雁哀鸣,遥天飞去,又是一个送别的季节。黄叶下,秋天已是这么深沉、这么厚重。
下片就对方的遭遇,表达观感,写慰藉之意。对秋景的描写,并用“白雁哀鸣去”隐射行人,更加深加浓了惜别恋友的深情。过片一句转入对西溟身世的怅惋和同情。故下片一面抒写痛惜西溟之“落魄”、“未遇”,一而又诚挚地劝慰他家中“有解忆”之儿女,可享天伦,这总比淹留冷烟寒月的寺庙要好,而且“信古来、才命真相负”,更以达观的人生态度相慰。结句则是再表惜别之意。此中借典形容,层层转进,真纯深挚的情意确是感人。
大体上看,上片、下片,泛写与专指,在材料分配上,显得很分明,但其组合也相当严谨。这就是一个“归”字的贯穿。这一个“归”字,在换头位置,承上启下。既是上片所说离合的一个因素,又是下片所说愁绪的中介。由于“归”,故有聚散;由于“归”,故有烦恼。其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也就集中体现在与相言别的人物身上。所谓以文为词,当中意脉仍十分清晰。
猜您喜欢
新月挂林梢,暗水鸣枯沼。
时见疏星落画檐,几点流萤小。
归意已无多,故作连环绕。
欲寄新声问采菱,水阔烟波渺。
湿云全压数峰低。
影凄迷,望中疑。
非雾非烟,神女欲来时、若问生涯原是梦,除梦里,没人知。
一帘病枕五更钟,晓云空,卷残红。
无情春色,去矣几时逢?
添我千行清泪也,留不住,苦匆匆。
楚宫吴苑草茸茸,恋芳丛,绕游蜂,料得来年,相见画屏中。
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
鞭影落春堤,绿锦鄣泥卷。
脉脉逗菱丝,嫩水吴姬眼。
啮膝带香归,谁整樱桃宴。
蜡泪恼东风,旧垒眠新燕。
古之贤人,其所以得之于天者独全,故生而向学,不待壮而其道已成。
既老而后从事,则虽其极日夜之勤劬,亦将徒劳而鲜获。
姚君姬传,甫弱冠而学已无所不窥,余甚畏之。
姬传,余友季和之子,其世父则南青也。
亿少时与南青游,南青年才二十,姬传之尊府方垂髫未娶。
太夫人仁恭有礼,余至其家,则太夫人必命酒,饮至夜分乃罢。
其后余漂流在外,倏忽三十年,归与姬传相见,则姬传之齿已过其尊府与余游之岁矣。
明年,余以经学应举,复至京师。
无何,则闻姬传已举于乡而来,犹未娶也。
读其所为诗赋古文,殆欲压余辈而上之,姬传之显名当世,固可前知。
独余之穷如曩时,而学殖将落,对姬传不能不慨然而叹也。
昔王文成公童子时,其父携至京师,诸贵人见之,谓宜以第一流自待。
文成问何为第一流,诸贵人皆曰:“射策甲科,为显官。“
文成莞尔而笑,“恐第一流当为圣贤。“
诸贵人乃皆大惭。
今天既赋姬传以不世之才,而姬传又深有志于古人之不朽,其射策甲科为显官,不足为姬传道;即其区区以文章名于后世,亦非余之所望于姬传。
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以尧舜为不足为,谓之悖天,有能为尧舜之资而自谓不能,谓之漫天。
若夫拥旄仗钺,立功青海万里之外,此英雄豪杰之所为,而余以为抑其次也。
姬传试于礼部,不售而归,遂书之以为姬传赠。
雁贴寒云次第飞,向南犹自怨归迟。
谁能瘦马关山道,又到西风扑鬓时。
人杳杳,思依依,更无芳树有鸟啼。
凭将扫黛窗前月,持向今朝照别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