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沉戍鼓,萧萧厩马,起视霜华满地。
猛然记得别伊时,正今夕、邮亭天气。
北征车辙,南征归梦,知是调停无计。
人间事事不堪凭,但除却、无凭两字。
背景
这首词作于1906年2月王国维北上途中。当时王国维厌倦了客中的生涯。十年来,江北江南,行踪无定,王国维感到,眼前的一切都是不实在的,自己找不到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
译文
远处隐约传来戍鼓的声音,马厩里传来马嘶鸣的叫声。起来看到满地寒霜,一下就想起了出门时与妻子分别的场景,当时也正是这个时节分别的。
如今,我要北上,而我的思念却在南方。我明明知道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人世间的事没有永恒的,但又怎么放得下这种追求永恒的执念呢。
注释
沉沉:形容声音悠远隐约。萧萧:形容马叫声。霜华:即霜,亦作“霜花”。伊:她。邮亭:驿馆。
北征:北行。南征:南行。调停无计:没有办法安排处理。除却:除去。
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写征人在驿馆中听到远处传来的戍鼓声和厩内马鸣,起来看到满地寒霜,突起思乡之念,想起了出门时和妻子分别时也正是这样一个寒冷的夜晚。“猛然记得别伊时,正今日邮亭天气”似从韦庄《女冠子》的“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化来,当然也是写爱情的。“戍鼓”和“厩马”联想到长途劳顿,“霜”的肃杀之气和“满地”的无所遁形有一种不安的感觉。
如果说上片是以感发的意象取胜的话,那么下片就走向理性的思索。不过王国维能够做到在理性思索之中仍不失感发的力量。
“北征车彻,南征归梦”是说,我的人在向北方走,我的心却在向南方走,因为我所思念的那个伊留在南方。相反的方向,“车辙”和“归梦”是现实与愿望的反差。所以这两句所表现的,是一种理智与感情、现实与愿望的矛盾,而这种矛盾是难以解决的。“调停无计”已经是无可奈何,“知是”更有一种清醒的疼痛。作者悲欢的加上一句“但除却无凭两字”,无凭就是人生的绝对真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东西,只有“无凭”这个概念是永恒的。作者想以“人间事事不堪凭,但除却无凭二字”的语态来表达空空的境界。
猜您喜欢
几日相别离,门前生穞葵。
寒蝉聒梧桐,日夕长鸣悲。
白露湿萤火,清霜凌兔丝。
空掩紫罗袂,长啼无尽时。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
己亥之二月也。
萋萋芳草小楼西,云压雁声低。
两行疏柳,一丝残照,万点鸦栖。
春山碧树秋重绿,人在武陵溪。
无情明月,有情归梦,同到幽闺。
手把金尊酒满,相劝。
情极不能羞。
乍调筝处又回眸。
留摩留。
留摩留。
矮纸数行草草,书到。
总道苦相思。
朱颜今日未应非。
归摩归。
归摩归。
无赖灯花又结,照别。
休作一生拚。
明朝此际客舟寒。
欢摩欢。
欢摩欢。
谁道闲愁如海,零碎。
雨过一池沤。
时时飞絮上帘钩。
愁摩愁。
愁摩愁。
昨夜绣衾孤拥,幽梦。
一霎钿车尘。
道旁依约见天人。
真摩真。
真摩真。
隐隐轻雷何处,将曙。
隔牖见疏星。
一庭芳树乱啼莺。
醒摩醒。
醒摩醒。
金鞭珠弹嬉春日,门户初相识。
未能羞涩但娇痴,却立风前散发衬凝脂。
近来瞥见都无语,但觉双眉聚。
不知何日始工愁,记取那回花下一低头。
绣衾初展,银红旋剔,不尽灯前欢语。
人间岁岁似今宵,便胜却、貂蝉无数。
霎时送远,经年怨别,镜里朱颜难驻。
封侯觅得也寻常,何况是、封侯无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