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请使用空格隔开作者和分类,比如:李白 写景

鹧鸪天·东阳道中

宋代 · 辛弃疾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
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
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分类: 写景  抒情  愉快 

辛弃疾: 写景  抒情  愉快 

背景

据词题来看,该词是作者在任京都临安大理少卿时期,于淳熙五年(1178)因事赴东阳途中所作的。从作品的内容和情调来看,洋溢着喜悦欢畅的情绪,这在辛词中是不多见的。由此看来,此词是写景抒情之作,富有诗情画意,五彩缤纷。

参考资料:
1、林力.《宋词鉴赏大典》.北京:长征出版社,1999:1123

译文

香笼里燃烧的水沉香的气息越来越淡薄了。举目远望,征尘扑面,去路迢迢。周围是数不清的层层山峦,全被碧绿的树木和野草覆盖着,路旁山野中长满了各种各样不知名的花儿,一朵朵的格外娇艳动人。
行进在道路上的一行人历历在目,骏马萧萧嘶鸣,威武雄壮的仪仗队已经过了前面的小红桥。满怀的离愁别恨,此时此刻都化做相思的诗句,于青山绿水之间,一边吟诗,一边催马加鞭地向东阳进发,差点儿没把马鞭的碧玉梢头摇断。

注释

征尘:征途上扬起的尘土。香篝:一种燃香料的笼子。水沉:即沉香,一种名贵香料。销:消退周遭:周围。
历历:形容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晰分明。萧萧:马长声鸣叫。愁边:苦苦思索。剩有:尽有。碧玉梢:指马鞭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鞭的华贵。

赏析

上阕写景,描绘出一幅有树有花,色彩鲜明的山野行军图。“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开篇交代作者已经离开临安向东阳出发。“扑面征尘”描写环境的恶劣,气候干燥,而且路途遥遥。“香篝”是古代的熏笼,“水沉”即沉香。笼里的香料已快烧完,暗指已经行路很久,也说明路途之遥远。同时,“香篝”一句,即“渐觉香篝水沉销”的倒装。这样的表达,显示出他对于外出行役的不适应感受。接韵目光由自我注意转而向外凝视。在无意识的观望中。那隔断自己望眼的重重叠叠的青山和不知名的娇艳山花,都变得愈加触目。心中难以诉说的惆怅,从对于风景的无意识凝视中曲曲透出。上片不直写离情而离情浓郁可掬。
  
  接下来的两句,词人描写周遭的景象。“山无重数周遭碧”是仿刘禹锡的“山围故国周遭在”所作。身边的山脉层层叠叠地排列。路旁的花儿虽然不是什么高贵的名花,而只是一些山间野花,但是却盛放得分外妖娆。一个“碧”字,说明此时行军人是置身于绿色的海洋里,而山野中那些不知名的花儿格外娇艳绚丽。充满生机的大自然使人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词人置身野外,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心情一片大好。
  下阕描写生活画面。“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行人历历在目,这里的人指穿着戎装的战士们,因为衣着威风,气势雄伟,所以容易辨别出来。士兵们伴随着一声声骏马的啼叫声前进着,飘扬的红旗已经越过小红桥。这三句写的是队列前进的情景。不难想见,此时作者是骑马走在队列的后面,所以才能清楚地看到行军的战士和队首“旌旗”的方位。与和杜甫的“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很像,不过两者表达的感情则是大不相同。辛弃疾的词表达他们一路前行的欣喜感,既有对沿途风景的欣赏,也有对目的地的畅想,而杜甫的诗则是描绘家人送入伍战士的场景,显得很凄凉。
  “愁边剩有相思旬,摇断吟鞭碧玉梢”,在此之前,整首词一直呈现的是一种欢快的情调,可以感觉出作者很喜欢这次旅程。虽然辛弃疾无时无刻不在忧国忧民,但写此词时,正是辛弃疾“春风得意”的时候,有机会为国效命,他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因此这个“愁”字应理解为他寻觅“相思句”构思过程中苦恼的“愁”。正因为这样,他只顾聚精会神地思索,不知不觉中才“摇断”了马鞭的“碧玉梢”,这抑或是用力过猛,抑或是打在什么东西上,写得极传神,极形象。正因为词人认真思考,所以才一味地摇着鞭子前行,以致“摇断吟鞭碧玉梢”,这一句也形象表达出词人此刻轻松愉悦的心情。
  全篇风格委婉,和作者一贯的风格有所不同,但描写的景物却是相当地清新自然,生机盎然。碧绿的青山,盛放的野花,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鹧鸪天·东阳道中

宋代 · 辛弃疾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
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
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分类: 写景  抒情  愉快 

辛弃疾: 写景  抒情  愉快 

背景

据词题来看,该词是作者在任京都临安大理少卿时期,于淳熙五年(1178)因事赴东阳途中所作的。从作品的内容和情调来看,洋溢着喜悦欢畅的情绪,这在辛词中是不多见的。由此看来,此词是写景抒情之作,富有诗情画意,五彩缤纷。

参考资料:
1、林力.《宋词鉴赏大典》.北京:长征出版社,1999:1123

译文

香笼里燃烧的水沉香的气息越来越淡薄了。举目远望,征尘扑面,去路迢迢。周围是数不清的层层山峦,全被碧绿的树木和野草覆盖着,路旁山野中长满了各种各样不知名的花儿,一朵朵的格外娇艳动人。
行进在道路上的一行人历历在目,骏马萧萧嘶鸣,威武雄壮的仪仗队已经过了前面的小红桥。满怀的离愁别恨,此时此刻都化做相思的诗句,于青山绿水之间,一边吟诗,一边催马加鞭地向东阳进发,差点儿没把马鞭的碧玉梢头摇断。

注释

征尘:征途上扬起的尘土。香篝:一种燃香料的笼子。水沉:即沉香,一种名贵香料。销:消退周遭:周围。
历历:形容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晰分明。萧萧:马长声鸣叫。愁边:苦苦思索。剩有:尽有。碧玉梢:指马鞭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鞭的华贵。

赏析

上阕写景,描绘出一幅有树有花,色彩鲜明的山野行军图。“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开篇交代作者已经离开临安向东阳出发。“扑面征尘”描写环境的恶劣,气候干燥,而且路途遥遥。“香篝”是古代的熏笼,“水沉”即沉香。笼里的香料已快烧完,暗指已经行路很久,也说明路途之遥远。同时,“香篝”一句,即“渐觉香篝水沉销”的倒装。这样的表达,显示出他对于外出行役的不适应感受。接韵目光由自我注意转而向外凝视。在无意识的观望中。那隔断自己望眼的重重叠叠的青山和不知名的娇艳山花,都变得愈加触目。心中难以诉说的惆怅,从对于风景的无意识凝视中曲曲透出。上片不直写离情而离情浓郁可掬。
  
  接下来的两句,词人描写周遭的景象。“山无重数周遭碧”是仿刘禹锡的“山围故国周遭在”所作。身边的山脉层层叠叠地排列。路旁的花儿虽然不是什么高贵的名花,而只是一些山间野花,但是却盛放得分外妖娆。一个“碧”字,说明此时行军人是置身于绿色的海洋里,而山野中那些不知名的花儿格外娇艳绚丽。充满生机的大自然使人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词人置身野外,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心情一片大好。
  下阕描写生活画面。“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行人历历在目,这里的人指穿着戎装的战士们,因为衣着威风,气势雄伟,所以容易辨别出来。士兵们伴随着一声声骏马的啼叫声前进着,飘扬的红旗已经越过小红桥。这三句写的是队列前进的情景。不难想见,此时作者是骑马走在队列的后面,所以才能清楚地看到行军的战士和队首“旌旗”的方位。与和杜甫的“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很像,不过两者表达的感情则是大不相同。辛弃疾的词表达他们一路前行的欣喜感,既有对沿途风景的欣赏,也有对目的地的畅想,而杜甫的诗则是描绘家人送入伍战士的场景,显得很凄凉。
  “愁边剩有相思旬,摇断吟鞭碧玉梢”,在此之前,整首词一直呈现的是一种欢快的情调,可以感觉出作者很喜欢这次旅程。虽然辛弃疾无时无刻不在忧国忧民,但写此词时,正是辛弃疾“春风得意”的时候,有机会为国效命,他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因此这个“愁”字应理解为他寻觅“相思句”构思过程中苦恼的“愁”。正因为这样,他只顾聚精会神地思索,不知不觉中才“摇断”了马鞭的“碧玉梢”,这抑或是用力过猛,抑或是打在什么东西上,写得极传神,极形象。正因为词人认真思考,所以才一味地摇着鞭子前行,以致“摇断吟鞭碧玉梢”,这一句也形象表达出词人此刻轻松愉悦的心情。
  全篇风格委婉,和作者一贯的风格有所不同,但描写的景物却是相当地清新自然,生机盎然。碧绿的青山,盛放的野花,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猜您喜欢

人月圆·雪中游虎丘

元代 · 张可久

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倚阑杆。
雪晴天气,松腰玉瘦,泉眼冰寒。
兴亡遗恨,一丘黄土,千古青山。
老僧同醉,残碑休打,宝剑羞看。

分类: 冬天    写景  伤怀  壮志难酬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代 ·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分类: 宋词三百首  豪放  咏史怀古  爱国  抒怀 

江神子·博山道中书王氏壁

宋代 · 辛弃疾

一川松竹任横斜,有人家,被云遮。
雪后疏梅,时见两三花。
比着桃源溪上路,风景好,不争多。
旗亭有酒径须赊,晚寒些,怎禁他。
醉里匆匆,归骑自随车。
白发苍颜吾老矣,只此地,是生涯。

分类: 山水  田园  写景  饮酒 

菩萨蛮·新寒中酒敲窗雨

清代 · 纳兰性德

新寒中酒敲窗雨,残香细袅秋情绪。
才道莫伤神,青衫湿一痕。
无聊成独卧,弹指韶光过。
记得别伊时,桃花柳万丝。

分类: 离别  写景  相思 

闻科诏勉诸子

宋代 · 辛弃疾

秋举无多日,天书已十行。
绝编能自苦,下笔定成章。
不见三公后,空长七尺强。
明年吏部选,梅福更仇香。

雪窦游志

元代 · 邓牧

岁癸已春暮,余游甬东,闻雪窦游胜最诸山,往观焉。
  廿四日,由石湖登舟,二十五里下北曳堰达江。
江行九折,达江口。
转之西,大桥横绝溪上,覆以栋宇。
自桥下入溪行,九折达泉口。
凡舟楫往还,视湖上下,顷刻数十里;非其时,用人力牵挽,则劳而缓焉。
初,大溪薄山转,岩壑深窈,有曰“仙人洞”,巨石临水,若坐垂踵者;有曰“金鸡洞”,相传凿石破山,有金鸡飞鸣去,不知何年也。
  水益涩,曳舟不得进,路行六七里,止药师寺。
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
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
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图画中!
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次度大溪,架木为梁,首尾相啮,广三尺余,修且二百跬,独野人往返捷甚。
次溪口市,凡大宅多废者,间有诵声出廊庑,久听不知何书,殆所谓《兔园册》耶?
渐上,陟林麓,路益峻,则睨松林在足下。
花粉逆风起为黄尘,留衣襟不去,他香无是清也。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雪窦山”字。
山势奥处,仰见天宇,其狭若在陷井;忽出林际,则廓然开朗,一瞬百里。
次亭曰隐秀,翳万杉间,溪声绕亭址出山去。
次亭曰寒华,多留题,不暇读;相对数步为漱玉亭,复泉,窦虽小,可汲,饮之甘。
次大亭,值路所入,路析为两。
先朝御书“应梦名山”其上,刻石其下,盖昭陵梦游绝境,诏图天下名山以进,兹山是也。
左折松径,径达雪窦;自右折入,中道因桥为亭,曰锦镜,亭之下为圆池,径余十丈,横海棠环之,花时影注水涘,烂然疑乎锦,故名。
度亭支径亦达寺,而缭曲。
主僧少野,有诗声,具觞豆劳客,相与道钱塘故旧。
止余宿;余度诘旦且雨,不果留。
  出寺右偏登千丈岩,流瀑自锦镜出,泻落绝壁下潭中,深不可计。
林崖端,引手援树下顾,率目眩心悸。
初若大练,触崖石,喷薄如急雪飞下,故其上为飞雪亭。
憩亭上,时觉沾醉,清谈玄辩,触喉吻动欲发,无足与云者;坐念平生友,怅然久之。
寺前秧田羡衍,山林所环,不异平地。
然侧出见在下村落,相去已数百丈;仰见在山上峰峦,高复称此。
  次妙高台,危石突岩畔,俯视山址环凑,不见来路。
周览诸山,或绀或苍;孟者,委弁者,蛟而跃、兽而踞者,覆不可殚状。
远者晴岚上浮,若处子光绝溢出眉宇,未必有意,自然动人;凡陵登,胜观花焉。
  土人云,又有为小雪窦,为板锡寺,为四明洞天。
余兴亦尽,不暇登陟矣。

分类: 游记  散文  写景 

热门搜索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宋词精选 高中文言文 初中古诗 小学生必背古诗

朝代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类型

写景 思乡 离别 励志 抒情 爱国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田园 爱情
查看更多...

作者

李白 杜甫 苏轼 辛弃疾 白居易 陆游

王世贞 黄庭坚 王安石 苏辙 柳宗元
查看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