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失而求諸野"這個成語的來源是《週易·彖傳》,這是指禮儀失衡,就要求諸於草野粗野的民間,指的是在無法在官方或者規範的途徑找到解決方法時,尋求非常規的或者民間的方式解決問題。這個成語表達的是一種對失序的不滿和對應急的尋求的態度。
這個詞沒有同義詞,近義詞是“投鼠忌器”,這個詞表示在處理問題的時候,因為顧慮到某些方面的影響,而不能下狠心徹底解決。
反義詞是“依法行事”,意思是遵循規定的方式去做事。
禮失求諸野 求諸野 禮失 禮失求 吾不復夢見週公 信而好古 三綱六紀 禮義之邦 禮樂之邦 小傳統 吾從週 地方性知識 儒家文化傳統 鬱鬱乎文 固有文化 儒學傳統 禮樂教化 禮記?經解 禮記·經解 古之人 史官文化 詩三百,思無邪 鬱鬱乎文哉 祖述堯舜,憲章文武 莊子·天下篇 美俗 倉稟實而知禮節 流風遺俗 民可使由之 道術將為天下裂
這是一個相似詞在線查詢工具,為用戶提供相似詞查詢服務,返回的結果包含了近義詞、反義詞和同義詞。
該工具常用於寫作輔助(關鍵詞聯想)和論文降重(同義詞替換)。
本網站收錄了最新版的新華字典,以及通過全網數據挖掘出海量的中文詞條,並對數據進行持續更新,保證查詢的效果與時俱進。
什麼是相似詞?
相似,指類似的意思,按日常習慣用法,相似詞一般指同義詞,也可能包含反義詞(因為屬於同一類型的詞語)。
1. 近義詞指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的詞,比如:“開心”和“高興”、“謙虛”和“謙遜”、“滿意”和“欣慰”。
2. 反義詞是指兩個意思相反的詞,比如:“真”和“假”,“美”和“醜”。
3. 等義詞指意思完全相同的詞。
4. 同義詞包括近義詞和等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