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àng zh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 ]
"放之四海而皆準"是成語,來源於南朝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意思是說這種道理、方法或事物,無論應用在任何地方都適用,都沒有問題。
近義詞:普遍適用、行之有效、放諸四海皆準、舉世皆準
反義詞:因地制宜、因人而異
同義詞:舉一反三、一通百通
《禮記·祭義》:“夫孝……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
馬克思列寧主義是~的真理。
放之四海而皆準(fàng zh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四海:古人認為中國四境有海環繞,故稱全國為“四海”;準:準確。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處都適用。《禮記·祭義》:“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
漢語詞典收錄了近50萬個詞語,包含詞語的解釋、例句和翻譯,詞庫仍在不斷更新中。
詞典數據主要來源於新華字典,以及通過機器學習從海量的互聯網內容中挖掘出尚未被新華字典收錄的流行詞語,用於補充詞庫,方便大家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