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背景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谪到朗州(今湖南常德),桃源县就位于这里。在这里他不免悲凉之感,所以写了许多诗词以排遣愁绪。著名的《竹枝词》《浪淘沙》都写于这一时期。更巧的还有一首《八月十五日夜玩月》是五律,是不是写于桃源就不可知了。
译文
平时在红尘中见到月亮,心都能清静下来,何况是在这清秋时节的神仙洞府间?
凝聚起来的光芒悠悠地象寒露坠落下来,而我此刻站在桃源的最高处。
碧空之中没有一丝云彩,风也不见一缕,可以看见山上高高的松树和山下的流水。
那些行动的物体全在视野之中,天那么高,地那么平,仿佛可以看见千万里之外。
“少君”把我带到了玉坛之上,远远地施礼请仙人相见。
云彩聚集,星斗挪动,仙乐奏响,让人肌骨寒肃。
金色的霞光从东面渐渐升起,月轮西斜,仙影远去,我还在频频回望。
只因为良辰美景难以再回来,以后到了中秋这天应该很惆怅吧!
注释
少君:是指能和神仙沟通的人。西汉武帝时有一个方士叫李少君,他自言见过神仙,能得长生不老之法,骗取了汉武帝的信任。以后人们就以“少君”代指游仙的向导。
赏析
这首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韵,每一韵又是一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写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畅想,写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发自然;最后一段从畅想中曳回,写日出月落,更就"绝景良时"抒发情感,略出桃源别后,难再重游一意。全诗景物随时而变,情调随景而移,有起伏跌宕之感。
这首诗表面上可以归入游仙诗,把中秋之夜写得如梦如幻。尤其“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一句已经成为中秋时节人们常用的佳句。至于其他欣赏者怎么理解,可以说百人百解。有联系刘禹锡仕宦失意,解释后半部分是以仙宫比喻朝廷,盼望早日回归;也有把前半部分解释为用“寒露坠”代指人生祸福无常,说这是刘禹锡对人生的感慨之作。也许这种种理解,正好体现了“诗豪”作品多彩的艺术魅力。
猜您喜欢
泰山沈寇六十年,旅祭不享生愁烟。
今逢圣君欲封禅,神使阴兵来阻战。
妖氛扫尽河水清,日观杲杲卿云见。
开元黄帝东封时,百神受职争奔驰。
千钧猛簴顺流下,洪波涵淡浮熊罴。
侍臣燕公秉文笔,玉检告天无愧词。
当今睿孙承圣祖,岳神望幸河宗舞。
青门大道属车尘,共待葳蕤翠华举。
开从绿条上,散逐香风远。
故取花落时,悠扬占春晚。
轻飞不假风,轻落不委地。
撩乱舞晴空,发人无限思。
晴天闇闇雪,来送青春暮。
无意似多情,千家万家去。
风拂尘徽,雨侵凉榻,才动秋思。
缓酒销更,移灯傍影,净洗芭蕉耳。
铜华沧海,愁霾重嶂,燕北雁南天外。
算阴晴,浑似几番,渭城故人离会。
青楼旧日,高歌取醉,唤出玉人梳洗。
红叶流光,苹花两鬓,心事成秋水。
白凝虚晓,香吹轻烬,倚窗小瓶疏桂。
问深宫,姮娥正在,妒云第几。
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
永夜闲阶卧桂影。
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
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
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倾尽。
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
北固山边波浪,东都城里风尘。
世事不同心事,新人何似故人。
琼楼玉宇。
分明不受人间暑。
寻常岂是无三五。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素娥阅尽今和古。
何妨小驻听吾语。
当年弄影婆娑舞。
妙曲虽传,毕竟人何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