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
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
背景
“曲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乔吉的这首《凭阑人·金陵道中》正是如此。作者在穷游天涯之后,路过金陵古道,再涌思乡念头,忍不住写下了这曲《凭阑人》。
译文
瘦弱的马驮着我满腹的诗情奔走天涯,飞倦了的乌儿哀鸣着,小山村里只有几户人家。柳絮扑打着我的头,给我增添了白发。
注释
凭阑人:曲牌名,调名本意即咏楼上身倚栏杆的人。调见元邵亨贞《蚁术词选》。单调二十四字,四句四平韵。金陵:即今江苏南京市。天一涯:天一方。鬓华:鬓发花白。
赏析
前两句写瘦马驮诗的悲苦以及人不如鸟的羁旅情怀。“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这是一首羁旅之曲,开头引李贺典,李贺年少多才,郁都不得志,只得将短暂的一生心血付予苦吟。“平生湖海少知音,几曲宫商大用心”的乔吉以李贺自况,不是偶然的。所以,只“瘦马驮诗”四字就足以想见其悲苦了,何况此刻又在远离故土的旅途之中。而且那“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景象,早就深深地印在人们心中。可以说这开头的七个字,已将特定的身世、具体的处境,全都包容了。第二句与上句相对,作者通过“倦”“愁”二字。移情入景,巧妙地抒发了人不如鸟的羁旅愁怀。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鸟倦飞而知还”一句,可视为此曲之典所出。再说,不管此鸟是不是归鸟,在浪子心目中,依然可能把它视为一只归鸟。所以倦鸟之愁,无疑代表了浪子之愁,这是一种间接抒情的手法。
后两句言匆匆春去,岁月蹉跎,游子恋乡,身世凄凉。“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远方浪子进而看到不远处的人家,这必定更勾起了他“吾乡似此乡,此乡非吾乡”的羁旅思乡之怀。至此作者已百感交集,不料更有那不懂事的柳花,竟然飞上作者的头发,使得头上的白发显得更多了。此处不直言头发之白,而借柳絮言之,可谓妙笔。作者白发从何而来,当然是羁旅之挫和思乡之念所致。全曲从瘦马入笔,至柳絮收笔,不直接写人,而已将人的羁旅之愁写得入木三分,刻骨铭心。
此曲在结构方面也有其特点。它以三个主要自然意象作线,每个自然意象引出一系列人文意象,这样贯穿起来,构成全文的网络。这三个自然意象是瘦马、倦鸟、柳花。它们依次引出相关人文意象:瘦马引出的意象有诗、天涯;倦鸟引出的意象有愁、村;柳花引出的意象有人、鬓华。这种结构方式可以实现意象自然舒展、材料形散实聚、结构简明有序的艺术效果。
小玉栏杆月半掐,嫩绿池塘春几家。
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
小玉栏杆月半掐,嫩绿池塘春几家。
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
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猜您喜欢
自述
不占龙头选,不入名贤传。
时时酒圣,处处诗禅,烟霞状元,江湖醉仙,笑谈便是编修院。
留连,批风抹月四十年。
绿暗红稀春已暮,燕子衔泥,飞入垂杨处。
柳絮欲停风不住,杜鹃声里山无数。
竹杖芒鞋无定据,穿过溪南,独木横桥路。
樵子渔师来又去,一川风月谁为主。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
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
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
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
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
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
冷风袭来何处香?
忽相逢缟袂绡裳。
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晴岚低楚甸,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
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曲到山家。
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
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
堪嗟。
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
愁宴阑、风翻旗尾,潮溅乌纱。
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
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