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
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
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
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
背景
唐代宗大历十三年(778年),诗人遭诬陷,贬官睦州(今浙江建德)司马,曾在碧溪坞筑“碧涧别墅”。好友侍御来访,两人在碧涧别墅倾诉衷肠。诗人不免悲喜交集,感慨万端,写下这首诗。
译文
荒凉的村落,映照着淡淡的夕阳,纷飞的落叶,在脚下乱成一片。
空荡荡的古道上再没有别的行人。冷清清的山脚下,唯一见到的就是你熟悉的身影。
前些时候下了一场大雨,把那座简陋的小桥给冲垮了,溪涧的水暴涨起来,不少田亩都遭淹没。
哎,要不是顾惜深厚的知己情谊,在这种时候,谁还会跑到这白云出没的山野来啊。
注释
返照:夕阳的余辉。
怜同病:同病相怜,诗中用以表明与友人志同道合的心迹。
赏析
“”起首二句竭力渲染深秋时节的萧瑟气氛:在荒僻的山村,一抹夕阳斜照着,树上的秋叶纷纷坠落,境界荒凉。诗人此时年逾花甲,也已到了人生的黄昏,生命的秋天。他一生坎坷,因不畏权贵,晚景凄凉,所以面对晚秋夕阳,心头自是感慨万端。秋色衰飒,落叶纷乱,是他心境不能平静的写照。首联描绘荒村返照、落叶纷纷和萧条景象,烘托了颔联友人来访的温暖和可贵。
正值内心思绪繁杂时,“古道无行客,寒山独见君”,他望见平日无人影迹的绵远古道上,自己的友人竟然孤身来访。“古道”与“寒山”极力渲染自己居处幽僻,人迹罕至,也言门前冷落,无人造访。诗人相识虽多,如今遭逢不幸,被诬贬谪,又居处山野,古道难行,惟有皇甫侍御却不避秋寒,甘冒风霜,攀山越岭来访,一个“独”字,足显出二个相知相念的深挚情谊,显出诗人内心激荡着喜悦之情。淡笔写来,上下二句对比,更显示人事寂寥中友情的可贵。
第三联“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以野桥上承荒村,古道,又点出友人来访时的气候特征:一场秋雨之后,山野小桥被大水冲断,山涧中溪水暴涨,溢向岸边田地。而友人却不顾山路泥泞而来,引出下边“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诗人与皇甫侍御乃是志气相投,同病相怜。尽管诗人幽居白云深处,与世隔绝,友人依然与他心息相通。语感既有欣喜,又有感慨。喜的是友人来访,知己重逢,同时又为二人同病相怜的意遇嘘唏慨叹。
全诗表现了对友人过访的惊喜。一个“喜”字说明,好友皇甫侍御来访的深情在刘长卿的心头荡漾,涌起了无限的感激之情。诗人精于造境,诗中先写荒寒、凄寂的晚景以此表现来客之希,再写路途之难以见来客之情真。然诗中于衰败落景描写中,也写出了自己的栖隐中失意的心境与避世心态,诗人写友人独能于此中寻找自己。他仿拂已能从中体会主人这一心绪,这则突出了他们之间共同旨趣,诗人以审美的态度将这一同病相怜的心理表现极有诗意。从艺术上说,含蓄蕴藉,不着痕迹,含感激与感慨之情于言外,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除此之外,诗中所绘景物荒寂凄冷,但情味恬淡,意境幽清。
猜您喜欢
风蒲猎猎弄清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州。
青青草色满江洲,万里伤心水自流。
越鸟岂知南国远,江花独向北人愁。
生涯已逐沧浪去,冤气初逢涣汗收。
何事还邀迁客醉,春风日夜待归舟。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高登桥下水汤汤,朝涉河边露气凉。
行过淇园天未晓,一痕残月杏花香。
分类: 写景
故人千里道,沧波一年别。
夜上明月楼,相思楚天阔。
潇潇清秋暮,袅袅凉风发。
湖色淡不流,沙鸥远还灭。
烟波日已远,音问日已绝。
岁晏空含情,江皋绿芳歇。
未习风波事,初为吴越游。
露沾湖色晓,月照海门秋。
梅市门何在,兰亭水尚流。
西陵待潮处,落日满扁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