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请使用空格隔开作者和分类,比如:李白 写景

酬乐天咏老见示

唐代 · 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分类: 励志 

刘禹锡: 励志 

背景

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六十四岁的刘禹锡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司东都洛阳;此时,他的同龄人白居易以同样的身份留居洛阳也已三年。终于相聚在一起,彼此都十分高兴。但白居易在写给刘禹锡的《咏老赠梦得》一诗中,表现出了对衰老的一种消极悲观情绪,刘禹锡便写了这首答诗。

参考资料:
1、侯健.《养生箴言:历代名家养生诗欣赏》.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222

译文

人谁不顾虑要衰老,老了又有谁来对他表示爱怜?
身体渐瘦衣带越来越要收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会自己偏斜到一边。
书卷搁置起来不再看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
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接触了解的人越多观察起来更加一目了然。
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
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注释

顾:念,指考虑。怜:怜惜,爱惜。
带:腰带。频减:多次缩紧。冠:帽子。
废书:丢下书本,指不看书。灸:艾灸,在穴位燃艾灼之。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随年:适应身老体衰的需要,这里指延长寿命。
谙:熟悉。阅人如阅川:意谓阅历人生如同积水成川一样。阅,经历。
幸:幸运,引申为优点。下此:指改变对衰老的忧虑心情。下,攻下,等于说“解决”、“领悟”。此,指“顾老”,对衰老的忧虑和担心。翛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
桑榆:指桑、榆二星。太阳下到桑榆二星之间,天色便晚了,喻人至晚年。霞:霞光,这里指晚霞。

赏析

诗的前六句承接白居易的原唱,表示对白居易的关于“老”的看法颇有同感。一二句写“顾老”是人之常情,人们谁都顾虑衰老,老了就没有人怜惜。接着四句进一步交代了“顾老”的原因,诗人用形象的语言作了描绘:因为衰老,身体一天天消瘦,腰带要不断地紧缩,头发渐渐稀疏,帽子就自然要偏斜。书卷废置不看,是为了保护眼睛;经常用艾灸,是为了延年益寿。
  “经事还谙事……下此便翛然”四句从另一个方面谈了对“老”的看法,是针对白居易的“伤老”而言。刘禹锡认为,老固然有老的短处,但是老也有老的长处。老的短处是体衰多病,“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老的长处是阅历丰富,“经历还谙事,阅人如阅川。”年岁大了,经历的事多了,了解的事理也多,看见过的人多了,阅历也就更加深广。仔细想起来,这也是一件幸事。所以诗人吟道:“下此便翛然。”诗人劝慰他的朋友对待衰老不要过多的忧虑,只要正确对待,便可翛然自乐。
  最后两句是全诗点睛之笔,意境优美。气势豪放,大有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概。诗人面对衰老,不消极,不悲观,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满天的红霞。这两句诗既是诗人的内心世界的自我剖白,又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
  这首诗前后两段一反一正,转折自然,很有辩证的观点和说服力量。最后两句尤为精辟,实为警策之语,后人多以此自勉自励。

猜您喜欢

吴方之见示独酌小醉首篇乐天续有酬答皆含戏谑…来章

唐代 · 刘禹锡

闲门共寂任张罗,静室同虚养太和。
尘世欢娱开意少,醉乡风景独游多。
散金疏傅寻常乐,枕麹刘生取次歌。
计会雪中争挈榼,鹿裘鹤氅递相过。

望岳

唐代 ·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曾通: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分类: 唐诗三百首  初中古诗  写景    励志  哲理  早教 

登鹳雀楼

唐代 ·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分类: 唐诗三百首  登楼  写景  励志  哲理  早教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  黄河 

秋中暑退赠乐天

唐代 · 刘禹锡

暑服宜秋著,清琴入夜弹。
人情皆向菊,风意欲摧兰。
岁稔贫心泰,天凉病体安。
相逢取次第,却甚少年欢。

罢和州游建康

唐代 · 刘禹锡

秋水清无力,寒山暮多思。
官闲不计程,遍上南朝寺。

鹅赠鹤

唐代 · 白居易

君因风送入青云,我被人驱向鸭群。
雪颈霜毛红网掌,请看何处不如君?

分类: 动物  励志 

热门搜索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宋词精选 高中文言文 初中古诗 小学生必背古诗

朝代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类型

写景 思乡 离别 励志 抒情 爱国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田园 爱情
查看更多...

作者

李白 杜甫 苏轼 辛弃疾 白居易 陆游

王世贞 黄庭坚 王安石 苏辙 柳宗元
查看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