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
背景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这首五言古诗作于元和五年(810年),也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的第五年。柳宗元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失败,于顺宗永贞元年(805)被贬为永州司马。几年来,他遭受的打击接踵而至,“国忧加身愁”使他自觉不自觉地在自己的许多诗文中抒发胸中愤懑。
译文
昨夜的落云闲散地飘浮在水中的小洲,初升的太阳照亮了山村的茅庐。
清清的池塘边高树挺立,微风吹落了夜雨带来的满树珍珠。
我的心中正好平静无事,与美景相对恰如宾客与主人相处。
注释
宿云:昨夜就有的云。洲渚:水中的小块陆地。明:照明,形容词作动词用。村坞:村庄,多指山村。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
予:我。偶此:与以上景物相对。宾:指眼前景。主:作者自指。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愚池雨后的晨景。它通过对“宿云”、“晓日”、“高树”和“清池”等景物的描写,展示了一幅雨霁云销的明丽图景。
诗人紧扣题目中的“雨后晓行”先概写愚池周围环境。首句“宿云散洲渚”把时间推到昨夜,点明夜里一场雨后,天空中的最后几片残云,从水中的沙洲上飘散而去。这时,早晨的太阳渐渐升起,灿烂的阳光照耀着远近村落,使之呈现出一片光明。
起首两句,从形象地描写雨后愚池的景物入手,来点明“雨后晓行”。夜雨初晴,隔宿的缕缕残云,从洲渚上飘散开去;初升的阳光,照射进了附近村落。这景色,给人一种明快的感觉,使人开朗,舒畅。三、四句进一步写愚池景物,构思比较奇特,是历来被传诵的名句。“高树临清池”,不说池旁有高树,而说高树下临愚池,是突出高树,这与下句“风惊夜来雨”有密切联系,因为“风惊夜来雨”是从高树而来。这“风惊夜来雨”句中的“惊”字,后人赞其用得好,宋人吴可就认为“‘惊’字甚奇”(《藏海诗话》)。夜雨乍晴,沾满在树叶上的雨点,经风一吹,仿佛因受惊而洒落,奇妙生动,真是把小雨点也写活了。这里也隐喻诗人自身所处的环境,虽然被贬,但仍怀抱着昨日风雨终会逝去,明日骄阳必定升起的信念。末二句,诗人把自己也融化入景,成为景中的人物。佳景当前,正好遇上诗人今天心情舒畅,独步无倡,景物与我,彼此投合,有如宾主相得。这里用的虽是一般的叙述句,却是诗人主观感情的流露,更加烘托出景色的幽雅宜人。有了它,使前面四句诗的景物描写更增加了活力。这两句中,诗人用一个“适”字,又用一个“偶”字,富有深意。它说明诗人也并非总是那么闲适和舒畅的。
读这首诗时,就宛如欣赏一幅池旁山村高树、雨后云散日出的图画,画面开阔,色彩明朗和谐,而且既有静景,也有动景,充满着生机和活力。从而读出诗人心中那份乌云终会散去,光明终将来临的坚定的信念,诗中所抒发的情,与诗人所描写的景和谐而统一,在艺术处理上是成功的。
猜您喜欢
落日水熔金,天淡暮烟凝碧。
楼上谁家红袖,靠阑干无力。
鸳鸯相对浴红衣。
短棹弄长笛。
惊起一双飞去,听波声拍拍。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晓霜初著青林,望中故国凄凉早。
萧萧渐积,纷纷犹坠,门荒径悄。
渭水风生,洞庭波起,几番秋杪。
想重涯半没,千峰尽出,山中路、无人到。
前度题红杳杳。
溯宫沟、暗流空绕。
啼螀未歇,飞鸿欲过,此时怀抱。
乱影翻窗,碎声敲砌,愁人多少。
望吾庐甚处,只应今夜,满庭谁扫。
谪弃殊隐沦,登陟非远郊。
所怀缓伊郁,讵欲肩夷巢。
高岩瞰清江,幽窟潜神蛟。
开旷延阳景,回薄攒林梢。
西亭构其巅,反宇临呀庨。
背瞻星辰兴,下见云雨交。
惜非吾乡土,得以荫菁茆。
羁贯去江介,世仕尚函崤。
故墅即沣川,数亩均肥硗。
台馆集荒丘,池塘疏沈坳。
会有圭组恋,遂贻山林嘲。
薄躯信无庸,锁屑剧斗筲。
囚居固其宜,厚羞久已包。
庭除植蓬艾,隟牖悬蟏蛸。
所赖山水客,扁舟柱长梢。
挹流敌清觞,掇野代嘉肴。
适道有高言,取乐非弦匏。
逍遥屏幽昧,澹薄辞喧呶。
晨鸡不余欺,风雨闻嘐嘐。
再期永日闲,提挈移中庖。
充乎其居,或以匮己之虚。
或盈其庐。
孰匮孰充,为泰为穷,君子乌乎取以宁其躬!
若君者之于道而已尔,世孰知其从容耶!
骄阳愆岁事,良牧念菑畲。
列骑低残月,鸣茄度碧虚。
稍穷樵客路,遥驻野人居。
谷口寒流净,丛祠古木疏。
焚香秋雾湿,奠玉晓光初。
肸蠁巫言报,精诚礼物余。
惠风仍偃草,灵雨会随车。
俟罪非真吏,翻惭奉简书。